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央视《走近中国》:薛澜教授:谈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发布时间: 2017-07-05

在6月18日央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走近中国》(Closer to China)栏目中,主持人Robert L.Kuhn邀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Marielza Oliveira)就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等问题做深度访谈。以下为薛澜教授访谈内容摘编。

 

主持人:Robert L.Kuhn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 (Dr. Robert Lawrence Kuhn)——央视CGTN《走进中国》栏目主持人,著名政经评论家,在BBC、CNN、Bloomberg等多家媒体担任评论员,《中国日报》与《南华早报》专栏作家。曾著有《中国领导人是如何思考的》和《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等。


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与实践

 

Q: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该如何评价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地位?

薛澜:提到中国发展的奇迹,人们首先会谈到经济增长。其实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同样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可以借助几个指标来看,比如R&D(研究与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R&D投入占GDP的比例约为0.6%,现在约为2.1%,而且基数越来越大。中国现在是研发投入世界第二大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正在接近美国。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这样巨大的研发投入一直快速增长。

Q:国际合作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薛澜:我认为国际合作实际上是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合作中一个重要领域是学术合作——中国的学术机构和国际合作伙伴之间建立起了成千上万的合作关系,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也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从在国际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上来看,中国从2005年开始发表了更多的英文论文,被国际著名的索引收录。中国成为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学术论文生产国。

媒体聚焦-薛澜 中国科技.jpg

(薛澜教授接受CGTN采访)

 

Q:随着研究人员从大学和研究机构转投到各行业中去,有一种观点是这种行为会使研究变成商业行为,不利于分享和合作,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薛澜:商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同样地在快速发展。九十年代中期,我刚回国时,人们都在谈论“科技全球化”这一趋势,跨国企业是这种趋势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们在海外建立研究中心。1999年,我对在华的跨国研究中心进行了一次调查。当时由跨国公司设立的自主研发中心大概只有三、四十个,而今天已经超过了1500个,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合作。

 

中以合作

 

Q:最近中国与以色列签署协议,建立“全面创新伙伴关系”,如何分析这种关系?

薛澜:我认为中国已经开始认识到要把重点放在创新上,尤其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创新。中国以前参考过不同的模式,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以色列在创新方面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案例,这个国家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某项技术上,还体现在培养创新文化、鼓励创新机制等多个方面。所有这些都吸引着中国的决策者和学术专家去参考学习,探究创新的秘密。

 

国际合作中遇到的阻碍


Q:在分析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时,中国有一个主张——如果美国和欧盟减少某些军民两用的技术限制,那么这种合作将会更有成效,更能反映贸易平衡,如何看待这一主张?

薛澜:我担任中美创新对话专家组联合主席时,曾提出过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些限制仍然是冷战遗留下来的产物,对不同类别的国家有不同的限制。如今中美两国在经济上、社会上都渐趋完善并开展了很多合作。首先,向两国民众宣称两国对立是非常奇怪也很困难的。其次,我们完全理解每个国家都可能有保持战略、军事优势等需要。中国不是北约成员国,也没想得到那些仅限于北约组织内部分享的美国军事技术,我们只是希望在全球国际市场上能与其他国家得到同等机会。在军民双重用途的技术分享上,需要有某种心态的改变。

 

知识产权问题


Q:相比起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敏感度不够,这也是与中国进行国际合作的一大障碍。

薛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科学工作都是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完成的——所有的劳动成果都是集体产出,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商业行为上都不会特意突出个人贡献,而是强调集体的力量。这种观念直到今天也仍有其影响。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是学术领域还是商业领域,知识产权已经开始成为一个关键要素。


 

关于学术诚信


Q:西方人习惯于从《自然》《科学》两本重量级国际期刊中获得前沿知识。说到中国的学术诚信问题,是否存在剽窃、学术欺诈等现象?

薛澜:有一个非常流行的看法是世界各地的学术机构都以发表期刊论文的数量来彼此竞争。但我认为,事实上最有声望的学术机构都非常重视设立完善的审查程序,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发表文章,他们都会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并努力确保其实施。

 

加强中国在科技合作中的作用


Q:如何看待中国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分别开展的合作?

薛澜:我曾经访问过一些非洲国家,确实有一些学术研究机构是在中国的援助下建立的。以前这种合作主要是在硬件方面,但最近这些年展开了更多方面的机构合作交流。希望“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推动中国新一轮的开放,同时改善机构和体制以确保中国能更好地融入全球。

 

鼓励科学流动


Q:中国在寻求加强国际合作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和挑战呢?

薛澜:说到全球科学,“人的流动”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有很多中国师生、研究者远赴海外,同时我们也需要人们来中国投身于科学等事业中。而这里往往存在一个问题。中国并没有类似美国的移民制度。之前我们甚至没有一个稳定的居住制度。不过我认为最近这些情况已经开始改善了——外国人可以申请居留证。

 

Q:您对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与世界的科技融合有怎样的愿景?

薛澜:让我们从最基本的点开始说起吧。我想我们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坐在同一个实验室里,中国科学界会很好地融入到全球环境中,这是我所看到的愿景。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