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胡鞍钢:解读党的十九大发布时间: 2017-10-26

20171018日至10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对于十九大报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CIDEG学术委员胡鞍钢认为报告高瞻远瞩、立意深远,主题鲜明、布局清晰,提振人心、激扬斗志,充分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提出了定位新时代、发展创新新思想、准确把握新矛盾、规划未来新目标,是一篇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纲领性文件。近日,胡鞍钢教授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就报告的一些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清华CIDEG”特将专访内容转载如下:


1.      21世纪》:从整体来看,报告传递出哪些核心信息?

胡鞍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报告的灵魂主线。

 

2.      21世纪》:如何理解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判断?

胡鞍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定位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这“五个时代”,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民族复兴、世界舞台。回答这样五个问题,即我们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要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3.      21世纪》:如何理解报告提出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

胡鞍钢: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的突破。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随着国家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形成这个判断,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6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温饱问题解决了,全面小康也将建成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而且还包括“非物质”的需求,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另一方面,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从中美比较的视角看,按照购买力评价法计算,1991年美国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对差距高达25.5倍,到2015年快速缩小至4.7倍,我们预计,到2020年,相对差距会进一步缩小至3.7倍。中国的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已经由绝对落后水平转变为相对落后水平。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都进入了世界前列。反映在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上,居世界的位次都跃居世界前列,如主要农业产品产量9种,有5种均居世界首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超过221种。工业产值已是世界第一,是美国的1.23倍,制造业产值是美国的1.4倍,但是还不能满足近14亿人民对不同产品质量结构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对各种服务的需求。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式向全国全世界宣告: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由此可知,中国的发展轨迹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小康水平时代,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

与此同时,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不仅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其他需求等各方面,这就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各种需求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化、多样化、个性化。人民需求的多样化和与日俱增,会导致新的社会矛盾,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所谓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包括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人群之间不平衡等,发展不充分的本质是人民与社会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特别是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民生仍满足不了各类人的需求,也特别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意味着基本国情的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从专业视角看,上百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是上半场,就是要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达到温饱进而达到小康水平;下半场就是本世纪的上半叶,第一步就是先用十年(2001-20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用十年(2011-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就是再用十五年(2021-2035)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三步就是再用十五年(2036-2050)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情况来看,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有着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发展阶段的判断是十分准确的,提出到本世纪中叶的现代化路线图和方案是十分务实的。


4.      21世纪》:如何理解报告在14个坚持中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胡鞍钢:我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目标。

党的思想理论体系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未变。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是彻底的人的现代化,更是人民的现代化,包含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质是人民的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的现代化;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5.      21世纪》:你如何理解报告中的两个百年的目标?

胡鞍钢: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如期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着手考虑和设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6.      21世纪》:如何判断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进度?未来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有怎样的战略部署和发展路径?

胡鞍钢:对第一个百年目标,我们认为,只要按照“十三五”规划,实现规划中的七大目标,二十五个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和几十个重大任务,再加上23类,共计165个重大项目,就能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划上圆满的句号。对此,我们有把握地说:“胜利在望”,“胜利在握”。

对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认为,须经过长期的有步骤的分阶段的努力奋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主题,关键词仍然是“全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继承性、连续性和阶段性,按报告的部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任务和战略部署大体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20年之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就是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三个五年规划,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等。

第二步,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均GDP水平、人类发展水平、主要现代化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领先,在世界的地位更加凸显;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覆盖全体人口等。

突出的变化有两个,其一,核心目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标志着中国进入强国时代。其二,现代化目标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包括经济上的富强,还有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文明、社会上的和谐,特别是这次专门提出生态上的美丽,也充分体现了“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与目标之间的联系。


7.      21世纪》:如何判断我们是否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胡鞍钢:这一目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主要指标。

第一,建成民富国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均收入水平,人类发展水平,主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指标进入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行列,进入共同富裕时代。“强国”就是主要总量指标居世界第一(我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将超过29%)。

第二,建成社会主义民主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政治文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治优势、国家优势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优势更加凸显。

第三,建成中国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整体实力、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软实力更加强大。

第四,建成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劳动者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高比例创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人口覆盖、全生命周期、全服务过程,人口健康教育文化社会等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全面建成覆盖全体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团结和睦的社会,形成有效调节各种社会矛盾、处理各类社会危机、减少各种社会成本的机制。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全面缩小。到2050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从2015年相对美国的追赶系数由80%上升至97%,其中健康和教育指标接近美国。

第五,建成更加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包括建成世界最大的森林盈余之国,建成“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大战略格局,建成人水和谐之国,建成碧水蓝天之国,建成世界现代化的绿色能源之国,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低灾害风险型社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明显减少。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绿色现代化。

第六,建成对人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强国。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此,中国将对人类和世界发展作出诸多贡献。

 

8.      21世纪》:你认为,中国在2050年将为人类做出哪些贡献?

胡鞍钢:到21世纪中叶,中国不仅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强大,世界受益,必将对世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量最大的发动机,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具有越来越强的正外部性和积极的外溢效应,为世界作出越来越大的市场贡献、贸易贡献、就业贡献和投资贡献。

第二,创新发展贡献。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创新之国,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

第三,绿色贡献。中国将在保护地球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促进绿色革命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文化贡献。中华文明、中国理念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21世纪的中国主张“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当代“和合思想”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中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等思想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内容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