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观点

李稻葵:中等收入倍增计划—“双循环”战略之举发布时间: 2020-09-17

640.jpg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李稻葵做主题发言


今天我主要想讲中等收入倍增计划,讲之前先简短地谈谈我对“双循环”的理解。


“双循环”这个提法,我理解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酝酿了相当长时间。这个思想在学术界、政策界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总书记用“双循环”这一高度概括的词把大家的思想凝聚在一块儿,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双循环”的提法有根本、长期、长远、深刻的背景:中国经济现在已经到了必须依赖国内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的阶段,此外跟中美贸易摩擦也有关系。中国经济按目前市场获利计算,已经占全球经济超过16%,按购买力计算已经超过22%。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体已经近10年,如果我们继续沿着过去靠资金来自国外,市场来自国外,技术来自国外的模式发展,是行不通的。


世界经济史有一个基本规律:当一个大国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时候,国内就越来越成为其增长的主要动力。回想德国的经济增长,德国是后发国家,1872年才统一。后来为了赶超英国,它实行的并不是对外开放政策,而是一种有政府管理的、利用好国内市场的发展战略。当时的德国历史学家李斯特提出这种想法,后来几位德国经济学家也讲这种思想。他们批判亚当斯密,给自己起名叫“德国历史学派”,主要思想是,德国作为一个1872年正式成立的统一大市场,寻求发展需要把自己的市场做好、利用好,但是技术可以用外国的。美国也走过这种类似的道路,美国建国时汉密尔顿的想法就是美国要形成统一大市场,不能对外开放。南北战争后,美国发展最快,而南北战争的经济学起源就是开放派和国内大市场派的斗争,结果国内大市场派(北方派)胜利了,北方派认为美国棉花加工可以满足自己的市场,不需要把棉花运给英国人,让他们加工好再给美国。一直到二战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第一大税收收入是关税。所有大国的发展都要走向一个以国内大市场为主要发展动力的阶段。


我们很幸运,过去40年内我们抓住了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很好地利用了国外的市场发展了自己。但是这是历史机遇,现在这个历史机遇不一定还会延续,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双循环”。


大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发展自己的统一大市场。“双循环”背后就是统一大市场,“国内市场为主”这个说法和坚持高质量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如果国内经济市场统一发展,内需上升支撑了我们GDP增长的量,那么要有质就必须坚持高质量对外开放,包括金融方面的开发。量和质组成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高质量对外开放仍然要坚持。上星期六召开的国际服贸会就是强调这个事情,总书记做了视频主旨发言,专门强调合作、开放。


那怎么做好国内大市场?国内大循环怎么做好?起码三件事:


一是潜在的市场需求必须要挖掘出来。


二是资金的流动要形成以内循环为主的格局。现在没有这个循环,我们的好企业(腾讯、阿里、京东)在国外上市,老百姓的钱炒国内股,国内股票市场的好企业不多。腾讯、阿里不仅在国外上市,原始大股东都是国外企业,南非、日本的。我绝对不是民族主义者,我只是陈述事实,肥水流入外人田了。金融上也要内循环,当然开放、学习很重要,利用好国外金融资本市场的东西;但是到了一个阶段,需要好企业在国内上市,老百姓应该投资国内好企业才行。我们非常期待蚂蚁金服的上市,是“A+H”。


三是技术。昨天总书记召开大会强调的技术研发,清华担任着重要的使命。科技创新是不能完全照抄,不能花钱买的,很多事情必须要自己干了,钱买不来了。昨天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而不是发论文意识。以前论文意识比较强,评职称,清华老师很聪明,要论文马上搞论文。我们清华老师对激励是非常敏感的,要抓教学效果马上搞上去,抓论文马上搞上去,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重大问题要解决,要有问题意识,这是我们的责任。


我聚焦一个事就是怎么能挖掘好国内的潜在的需求,我称之为“10+4”战略。我们有14亿人口,其中4亿人口已经迈入中等收入水平,还有10亿没有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中等收入水平是什么标准呢?国家统计局说的:有房、有车、受过高等教育、能旅游(有闲暇时间)。家庭收入在10-50万之间。10亿没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大部分在农村。“10+4”战略就是针对4亿(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口,解决他们基本社会服务的痛点和堵点,从而让他们更敢于、愿意拿出自己腰包的钱去消费。现在已经进入中等收入人群的家庭还不敢消费,原因很多,其中两大主要原因是教育和看病。这两件事他们很担心,怕生病,以及子女的教育。如果发现你的孩子老师不喜欢,调皮捣蛋,你就琢磨一件事:让孩子出国读高中、读大学。那就得一年5万美元。如果孩子初中读不好,(出国)6年,30万美元,那怎么敢于消费?基础性的教育要多元化改革,这也是治理院的专业。我只看到问题,没有答案,怎么能够多元化,让教育体系也能给看上去很调皮捣蛋,成绩不太好的孩子一个很好的,很光明的前途。比如说职业教育发展,让他们也能够在社会上获得非常好的尊重,这点可以学德国,借鉴德国的经济模式。


10亿(没有进入中等水平的)怎么办?我们提出要实现中等收入倍增计划,有可能花15年,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让10亿人中间再有4亿人口进入到中等收入的水平,也就是他们中间40%的人未来15年进入中等收入人群,这是很重要,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一个计划。当然这不是国家计划,是我们一直在呼吁的“中等收入倍增计划”。为什么是15年?这背后的假设是未来15年这部分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5.7%-5.8%,这个速度是超过未来15年我们国家平均GDP的增长速度。未来15年需要想方设法帮助这些人,让他们的收入提高比经济发展还快一点。


怎么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呢?三方面的努力:


一是一定要把未来4亿能够进到中等收入的人群城镇化,他们大量人要么不在城里,要么在城里还没有身份,不能买车、不能租地方政府提供的平价房,社会福利不到位。要广义的城镇化。


二是要减轻他们的税负。他们有很多间接的税负,比如说“五险一金”,税是老板交的。经济学基本的原理是对交易双方任何一方征税,税负双方以一个比例来平分。劳动相关的税最后还是部分由劳动者所承担的,这部分税收要减少。


三是区域发展。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也可能有中部的成都、西安,这几个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区域发展格局,让它们的城镇化能够上一个台阶,一定要落到实处。我前两天在山东调研,发现(不统一的)问题还是挺突出的。不说全国,省内都不统一,没有形成一个要素的大市场。省内要素(土地使用、排放)都不统一,可以发展的、搞城镇化的地方现在人口比较少,因此排放指标少,产能指标也少,发展不了,比如沿海地带。不能发展的地方人口多,有指标,但是不适合发展。省内都没有形成一个大市场,这是下一步的重点。区域规划要搞好,最起码省内,最好区域内要统一形成要素市场。


这样一个图景经过15年努力,有可能实现中等收入倍增计划,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中等收入人群将是全球最多的,是全球其它国家中等收入人群之和,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就坚固无比了。


最后,我觉得现在开始进入到了我们国家定的民族复兴的最关键时期了,可能比过去40年的任何一个10年都要复杂、关键,怎么在这10年方方面面做好工作,比如科技、市场,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应该有信心,共同努力。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