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观点

贺克斌:通过双碳促进,2060年PM2.5污染将根本解决发布时间: 2021-09-23

“双碳目标”最近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它和大家关注的PM2.5有什么关系?近日在“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CIDEG理事贺克斌表示:碳中和目标与空气质量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双碳”目标的情景下,到2060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PM2.5年均浓度降低到WHO指导值(10微克/立方米)以下,PM2.5空气污染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能源转型对2060年中国PM2.5浓度改善贡献可达75%


目前,我国已全面确立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相比2005年下降65%左右。我国也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碳中和目标与空气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密切相关。”


我国PM2.5年均浓度标准为35微克/立方米。贺克斌称,按照推演,如果没有“双碳”倒逼结构调整,以现有的技术措施,到2030年,常规污染物减排的潜力基本耗尽,减排空间非常小。而在“双碳”目标的情景下,到2060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PM2.5年均浓度降低到WHO指导值(10微克/立方米)以下,PM2.5空气污染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他说,低碳能源转型对中国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起到决定性作用。碳中和情景下,能源转型对2060年中国PM2.5浓度改善的贡献可达到75%左右。


当前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在未来依然是能源转型和污染减排难度最大的地区。而在碳中和情景下,深度低碳能源转型将带来显著的污染物协同减排效益: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在2030-2060年间下降48%(挥发性有机物)-92%(二氧化硫)。


“五碳并举”攻克减碳难关


不过,贺克斌坦言,“双碳”目标的实现仍然是非常艰苦的过程。未来碳减排路径包括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要通过“五碳并举”的方式攻克难关。


他以资源增效减碳举例,“我国的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远高于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当前消费水平下,能耗降低1%,可减排一亿多吨二氧化碳。”同时,要控制固废、废水、废气、废热,在迈向“无废社会”的过程中为碳中和做贡献。


“只讲富煤、缺油、少气不能全面描述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贺克斌说,通过能源结构降碳是减碳“大头儿”。风电、光伏潜在年发电量将达77.9万亿千瓦时,约为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的10多倍。


他说,未来减碳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双碳目标仍然需要大量的新技术拉动。


学术活动
清华-财新论坛
学术年会
国际会议
学术沙龙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CIDEG竞赛
研究项目
产业发展
环境治理
制度变迁
研究报告
CIDEG政策研究报告
最新研究报告
历年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报告
研究团队
研究员
博士后
访问学者
成果出版
CIDEG研究论丛
CIDEG文库
服务经济译丛
服务外包与中国服务业发展丛书
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组织架构
发展历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