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午,CIDEG学术沙龙第177期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02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邀请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包歌做研究分享,分享的主题为“合而为一: 上海租界时代的外国势力与商标保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生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华宇冠名副教授朱俊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鹏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陈思丞参加了沙龙并担任点评嘉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CIDEG主任助理赵静主持沙龙。
讲座摘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包歌做主题演讲
包歌老师提出,知识产权的争论是现代重要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的问题。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商业机密等,现在很多研究集中在企业专利申请。专利申请侧重于企业的生产端,商标则侧重于消费端。商标通过信息不对称性影响消费者行为,但仿造者的存在破坏了消费者与真品之间的沟通机制。而对商品的保护会对真品的生产者与仿制品生产者带来怎样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为,商标保护在一个不发达经济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商标保护法的出台都是内生的,因此在做研究时很难识别影响。但本研究找了个历史事件用来识别这种影响,因为在这个事件中商标法的引入是外生的。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学者已进行了大量关于知识产权、商标、中国通商口岸的研究。从研究背景来看,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那以后外国企业可以比较容易进入中国,且拥有治外法权。中国最终多达40多个国家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发达的基础设施使得租界里也有很多中国企业,所以研究样本里包括了在租界中的中国企业。在当时,中国与与外国企业之间、不同中国企业之间的仿制情况出现频率较少,而欧美与日本之间出现了大量纺织品。
1923年民国政府颁布了的商标法,商标法的目标是民国政府为了寻求司法独立做出的措施,并结束外国企业间的争端。其时间的非预期、各国的拒绝承认,均构成了这一事件对于当地经济的外生冲击。本研究选用开放程度非常高的上海为研究对象,变量中包括企业名字、企业行业、每个企业的产品、企业主要员工信息、每个员工的层级、企业国籍等信息。
对真品生产者而言,研究收集企业生产几种产品,每个产品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商标保护的信息。最后发现,不同行业对商标的依赖度不同。对欧美企业来讲,商标法极大促进了依赖商标保护的企业的规模。从行业角度来讲,制造业企业规模增加最多,其具体原因是生存率变得更高。真品生产者的产品若能受到良好保护,则会增加研发。同时,西方企业也增加了中国工作人员的数量,与中国市场、中国劳动力更加相融合。对仿制者生产者,也就是日本企业而言,受到生产商标保护产品的企业规模下降。对国内企业而言,中国企业经历了不是很显著的收缩,因为中国企业更加愿意给西方企业做代理。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而言,西方企业进口变多了,日本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因此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商标保护对经济带来一定正向影响,立法可以有效保护产品依赖商标的企业或者行业。
嘉宾点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华宇冠名副教授朱俊明点评
朱俊明老师提出,商标的识别策略在研究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研究可以进一步增加对租界内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同时,商标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反过来也会抑制知识的溢出和传播,对一个行业商标的存在是好事还是坏事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生龙点评
刘生龙老师指出,目前定量历史范畴非常热,通过收集过去数据通过外生冲击解决政策层面的问题,对该研究的工作量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刘老师认为,研究中出现的对价格的影响结果不稳健是正常的,这取决于产品是自然垄断还是完全竞争,竞争充分时价格不一定上升那么多,而垄断产品则有完全定价权。刘老师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找到法律有效的证据,并制作附录;二是进行描述性统计;三是可以尝试将三种国家的企业放入一个样本中;四是考虑动态效应问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鹏龙点评
张鹏龙老师认为文章非常有趣,并提出可以在研究中加入一些控制变量。而外生性的问题是非常重要且需要考虑的。随后张老师针对研究中具体的参考文献、企业范围、模型选择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报名截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