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清华-财新公共治理论坛之三”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背景,探讨了在这一格局下如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及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论坛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联合财新传媒共同举办。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央财经委员会原副局长董煜在论坛下半场做了题为《把握“双循环”的枢纽,再造产业基础能力》的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央财经委员会原副局长董煜做主题发言
今天主题是“双循环”,这一提法刚出来的时候网上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认知。8月24日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总书记作了系统的阐述,关于“双循环”的由来、内涵、主要的考虑、与开放的关系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今天几位专家又从学术角度对“双循环”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和验证,也证明了中央提出这个重大战略是非常符合当前实际的。
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不仅是各国经济受到冲击,就连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也受到了冲击。所以如果谁能够把近期的理论、观点、实践做一些汇总、梳理、提炼的话,也许会对下一步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有很大的借鉴帮助作用。
我个人是搞规划的,主要是从即将到来的“十四五”规划的角度看“双循环”,从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和经济工作主题主线的关系看“双循环”。循环有不同的循环法,我们所追求的循环一定不是低水平的循环,而是以高质量为主题的循环,是更高质量的供给与升级的需求相匹配的循环,是建立在高效畅通循环链条基础上的循环,也是建立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空间稳定提升、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释放的基础上的循环。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着力点是什么?“十三五”规划的经济工作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信“十四五”一定会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的内涵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2015年刚提出“三去一降一补”时是1.0版;2017年的时候就变成2.0版;2018年提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可以称之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3.0版。其中“畅通”的意思就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对于 “十四五”的供改,我想提个建议,是不是可以考虑研究提出新发展格局下的供改4.0版,当然具体的内涵可以再研究,但主要是瞄准如何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去研究新的内涵是什么。
如果拉远看“双循环”全貌,我觉得供改是战略方向,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国内市场是基本盘,提升供给体系对于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是关键,最终落在供给体系最核心的制造业上。所以,深化制造业供改,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畅通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的枢纽所在。这是中国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格局的地位所决定的。
从制造业看,疫情没有改变我国制造业的基本面,疫情当中最坚挺的是制造业,二季度由负转升主要靠的也是制造业,面向“十四五”的主攻方向还是制造业。我国制造业现在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本来就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的问题,现在叠加市场萎缩、封锁加重、外溢风险加大等等,确实有不少企业面临困境。怎么破解这个困境呢?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研究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现在来看非常有战略性、前瞻性。现在推进“六稳”“六保”,就要靠做实产业基础能力,否则大厦建立在沙子上,那就一定不会太稳固。
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提出一个工程叫“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我建议“十四五”规划可以把这个工程作为产业领域抓总的工程。关于这个工程现在正在研究,从个人角度提几点建议:
一是重新定义 “产业基础能力”,原来的产业“四基”在新形势下需要重新概括、提炼。我建议可以搞“新四基”的概念: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材料、新型基础技术、新型基础人才。特别是人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任何基础能力离开人都是不完整的。这个基础人才可以包括三方面:科学技术人才、工匠人才、企业家人才。
二是更好地提炼制造强国建设目标,在当前形势下肯定有必要在一些细分领域中对一些关键的基础设备提出提高国产化率的指标要求,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根本上考虑增加基础研发比重指标。应分阶段提出目标和指标, “十四五”开局目标可以是前两年的目标,注重为制造强国建设打基础,五年的定性和定量目标也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2035年远景目标制定,要研究提出这一领域十五年的发展目标。
三是围绕人做文章。昨天下午的科学家座谈会很重要,总书记强调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说明中央充分看到了人的重要性。怎么搭建舞台呢?对科研人员队伍,主要是两点:一是强化激励,特别是产权激励。二是给予更多学术研究的自由空间。对产业工人队伍,一方面要加强职业培训,更重要的是加快城镇化进度。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本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产业未来、中国经济未来的根本性大事。对企业家队伍,要贯彻2018年民营经济座谈会、今年7月份企业座谈会精神,把企业家产权保护好,另外还要废除制造业领域的那些对民营企业歧视的法律、政策,这样才能稳定企业家的信心和预测。
四是打造实验室体系。我们调研的时候,到一个企业印象最深的就是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中心、实验室牌子,说明资源配置肯定是分散的、效率也是不高的。“十四五”就要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工作,这方面可以参考生态领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过去有各种各样的保护区,相互交叉、重叠,保护管制原则也不太一样,现在就把它们统一到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管理体系中。但不是所有保护地都叫国家公园,只是生态特别重要的地方建国家公园,交叉重复的地方慢慢做整合,慢慢理顺体系。打造国家实验室体系,也可以参考这个做法。
五是依托优势区域。十四五时期,要高度重视区域布局与产业布局协调,在龙头城市群,布局建设万亿规模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可以把一些创新研发的任务交给地方做,赋予更大的灵活性,可能效果会更好。
六是高度重视标准。我们已经到了以标准引领质量的阶段,在制造业领域应该率先搞标准化提升工程,还有新基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也要加快做好标准制定修订工作。还要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国际标准主持和参与率,努力贡献更多的中国标准。
七是坚持在开放中守安全。我们强调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要守经济安全的底线;强调补短板和自主创新,是要守产业链安全的底线,是努力做到“自主可控、可替代”而不是“完全封闭循环”。我们的经济学家可能要在国际上多讲一个道理,就是中国的制造品输出现在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稳定力量。同时也要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进口力度的部署,以我们的市场稳定全球供应商的信心,盘活全球范围市场的有效供给,促进国际市场更好的循环。
八是推动产业政策转型。在抓好已经出台的措施落实基础上,推动产业政策加快从选择性向功能性,从倾斜性向竞争性转移,促进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调融合,真正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
展望“十四五”,“双循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国方略;不是迫不得已的收缩,而是谋划以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推动形成更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