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CIDEG学术委员贺克斌。贺克斌院士指出,截至2022年底,已经有13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承诺;受全球供应链的碳中和压力传导,跨国企业也提出了自己碳中和的承诺;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和碳市场的总交易额对比2021和2020数据都超过50%,甚至翻一番,未来几十年世界发展将与碳相关。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因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从对能源的资源依赖走向对能源的技术依赖。从全球能源总量来看,以“风光”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正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如果我们的资源走向了可再生,在一定程度上就解除了世界经济依赖现存化石能源资源量的危机”,贺克斌院士表示。从全球能源分布来看,全球的化石能源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但各国都拥有自己相当量的风和光,因此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带动未来经济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逐步实现,使世界经济正从对能源的资源依赖走向对能源的技术依赖。”贺克斌表示,要在全球实现碳中和,增加以风、光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压缩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经之路。贺克斌解释,以煤、碳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且数量有限,以目前人类对这类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来看,在未来两百年内有耗尽的危机。而以风和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量较为丰富,如果加以科学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世界经济依赖现存化石能源资源量的危机。
同时贺克斌也提出,除了总量之外,相较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像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全世界排前五位的储量国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煤,三分之二的油气,由此引发了诸多地缘政治矛盾。而对于风和光来说,每个国家都有相当量的风和光,“这样每个国家都有潜力和机会去‘风光风光’,”贺克斌打趣道。贺克斌表示,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关键在于核心技术创新,这就离不开电力技术的支持。“在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我国有三分之二的技术是还需要深入研发的。同时,虽然我国跟其他国家相比,风、光等资源更丰厚,成本较低,单位产出更有优势,但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还需要继续努力。”贺克斌说,“在新能源研发道路上,一些稀有矿产金属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稀土、铅、汞、镍等,其中一些有毒性,在开采、储存、运输的过程中要耗费更多成本,同时一些稀有金属分布散而少,如果不能形成全球产业链的联通供应,则会给碳中和的形成造成阻碍。”谈到双碳战略对成都未来发展的作用时,贺克斌表示,双碳战略的实施在生态环境上产生的效果显著。“特别是通过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实践,在绿色高质量发展上稳步推进。”贺克斌说。他表示,在此基础上,成都需要在能源、产业、交通和用地四大结构上深入推进双碳战略,紧扣“降碳、减污、过滤、增长”的八字方针则是破题关键。而在其中,天府永兴实验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贺克斌认为,实验室作为一个平台能够协同、有序、系统地推进各领域所研发的技术,同时,它也能够集中各行各业的力量,形成产业链条,推动政策、市场和技术三个方面的互动。“虽然这只是一个开始,但未来可期。”贺克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