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CIDEG学术沙龙暨青年学者沙龙第157期在清华公共管理学院321教室举行。本次沙龙邀请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任皓担任主讲嘉宾,任皓同学以“产业机器人的经济影响:就业、企业绩效与工资”分享了相关研究。沙龙还邀请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高宇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生龙担任点评嘉宾,沙龙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CIDEG主任助理赵静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听众共20余人参与了本次沙龙。
任皓同学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开篇,启发大家对产业机器人带来的影响的问题的讨论,并分享了来自微观数据和传统理论模型创新所得到的重要结论。他指出,近年来机器人、AI的问题非常火爆,但理论视角来看,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并非新事物,而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就已存在,那为什么人工智能领域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这一轮的进步受到跟广泛的关注?第一个明显的现象,产业机器人的供给有了大范围的提升,相比于2008年之前较少且无长期的供给,中国在本轮技术进步里面处于领军地位。那其最直观的问题就是会对中国的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接着,任皓对基于宏观数据的典型看法进行回顾,伴随中国大规模机器人采用的过程中,第二产业就业有了一定下降(也是受到向第三产业转移问题的影响),城镇制造业就业下降比例趋势,且就业比例下降的同时,绝对的工人数量在也下降。任皓认为,这些数据结果实际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制造业企业管理人员并不能获得关于工人离职原因,及其离职后去向的准确信息;二是机器人机器人究竟是长期的影响动机,能够产生新的均衡,还是只是短期影响仍有待考证。第三,机器人的工作在每个国家并非相同。 综合来说,以上研究还存在争论,尤其是缺乏对整体影响的探讨;且过往研究限制于发达国家层面,而中国在此轮发展中处于爆炸性的地位;以及过去基于宏观数据层面的测算,缺乏一定的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最后任皓提出了三点重要结论,弥补了劳动力市场和机器人之间的鸿沟,为因果效应的解释提供了更微观的证据。首先,企业机器人投资对就业创造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异质性结果分析可知此效应对于一线工人更为明显;其次,企业机器人投资有助于提升企业产出与生产效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最后,企业机器人投资可以提高企业员工收入水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制造业工人福利水平。
在点评环节,刘生龙老师肯定了此选题的适时和重要性,希望作者能够跟踪记录,扩大调研范围,并加入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同时,刘生龙老师也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注意数据方面的问题,实验数据和控制数据要相互平衡,二是如果把中国的故事背景讲清楚此研究中的因果关系能够更好地证明。高宇宁老师同样对任皓的研究提出期许,希望其能在引申方面,加强对其它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的关注,思考新技术的使用是否会进一步诱发不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