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CIDEG学术沙龙156期”在清华大学公管学院321教室举行,本期沙龙邀请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关婷分享“环境治理中的技术赋能创新---来自中国的实证案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梁正担任本次沙龙的点评嘉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CIDEG主任助理赵静主持了沙龙。
关婷博士在讨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间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态现代化理论开篇,并对该视角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回顾和评述,以此提出了讲座主题的研究问题,即“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技术赋能的创新如何解决环境治理问题?如何对治理主体的互动关系与治理模式产生影响?”围绕这个问题,对治理框架下的环境治理实践的进行了总结和批评,认为各个行动主体的环境解决方案目前多是碎片化且各自为政的。
关婷博士认为,中国是当前全球ICT(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最具潜力的国家,中国ICT赋能创新可以为世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并且,环境治理中ICT赋能的创新很可能会对未来新型多元伙伴关系的构建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报告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蔚蓝地图”、IBM的“绿色地平线”、阿里巴巴的“ET环境大脑”为案例,具体分析了这三项创新项目中不同的创新机制及对于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并依此提炼出ICT赋能的三种创新类型。但是,关婷博士同样表明,由于这些创新发生的时间较短、中国的环境治理过程又非常复杂,将来这些创新模式会如何演变,这种ICT赋能创新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治理模式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仍待进一步观察和考证。
梁正老师充分肯定了关婷博士的研究,表示ICT赋能创新是环境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主题,这种类型的创新及其对于不同主体间关系变化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有趣的。同时,梁正老师表示该项研究还可以向三个方向继续挖掘,第一是创新目标发生的改变导致了创新模式的产生,即从以前的商业目标,变成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结合SDGs的大背景;第二是创新类型的研究。现有创新理论已经对不同的形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类,建议本项研究可以在创新理论基础上讨论不同类型的比较;第三是创新对治理的动态过程的影响,观察和分析不同创新模式的形成和演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