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8日,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第一期主题研究”中国碳排放峰值的多模型比较研究”(CEMF01)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共有7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单位、企业、NGO组织和媒体的代表参加了本次发布会。
CEMF01 发布会活动现场
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政府确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这些目标的落实对于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能源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大气雾霾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鉴于在“碳排放达峰“问题上的共识, 2015年5月,中国能源模型论坛联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家信息中心、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等多家高校、智库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以“中国碳排放峰值的多模型比较研究”工作(CEMF01),本研究旨在运用并比较多种不同的能源经济模型,分析实现碳排放达峰路径,探讨实现达峰过程中的成本、相关效益及风险问题,明确影响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等。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国能源、环境、经济模型方面的能力建设,在不同层面上为中国实现碳排放达峰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本项研究工作的执行期间,论坛组织召开了多次政策理论探讨和模型技术研讨会,并为提高我国能源工作能力建设举办了模型技术培训会。该研究围绕碳排放达峰主题完成了9份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成果也以专刊的形式正式,通过气候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期刊《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英文版正式发表。
发布会由CEMF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博士主持。
CEMF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博士
CEMF项目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就主题研究的研究背景、框架及意义进行了介绍。薛澜教授在发言中强调,CEMF组织和开展本项主题研究,旨在推动我国降低碳排放峰值研究和政策制定的进展,降低研究的不确定性,并探索最具成本有效性的发展路径,提升我国在宏观经济的新常态下实现气候目标,落实“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的能源发展规划,实现2030 年能源革命的战略转型,解决如可再生能源供应波动等问题的能力。
CEMF项目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
CEMF01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负责人刘强博士作为各参与团队的代表进行了介绍。碳排放峰值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构建的国家层面模型,以及在能源技术优化模型TIMES 基础上开发的电力、交通、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模型,围绕碳排放峰值和达峰路径,对模型数据收集处理、参数设置、情景设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报告从全行业及重点行业等多层面上模拟和预测了我国碳排放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排放量,并分析和总结了影响碳排放水平和达峰时间的因素。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负责人刘强博士
CEMF01主要研究结论:
从中国能源相关的碳排放而言,尽管峰值水平会有一定差异,但达峰时间主要在2025年到2030年,这与很多国内外机构的判断都是一致的;
从现在到2025年的碳排放路径对中远期碳排放路径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近中期技术选择会影响到未来中远期行业领先技术和行业占比最高技术的发展;
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碳排放将于2015-2020年达峰,这与行业专家的判断也是一致的;
电力、交通部门的碳排放达峰路径有很大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这两个行业服务量需求 ,即电力需求、交通周转量判断在模型间有很大差异性,同时,行业间的技术选择也有很多不同的组合,这两个行业能否尽早达峰也取决于这两个行业中占先导作用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