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下午,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学术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清华大学举行。会议听取和评议了CEMF过去一年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包括主题研究一“中国碳排放峰值的多模型比较研究” (CEMF01)的成果发布情况,主题研究二 “中国2050低排放发展战略研究” (CEMF02)的阶段性成果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以及论坛组织开展的模型技术研讨会、模型能力建设工作进展以及CEMF模型情景参数比较平台的开发情况。会议由CEMF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主持。
图:CEMF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
主题研究一 “中国碳排放峰值的多模型比较研究” (CEMF01)对全行业碳排放达峰的时间及峰值排放量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并对影响全行业碳排放水平和达峰时间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中国大有可能在2030年以前提前达到碳排放峰值。相关研究成果已经以专刊的形式在《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英文版上正式发表。学术委员们充分肯定了CEMF01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及其在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认为这些研究工作与结论在我国完成碳排放达峰、单位GDP 碳排放下降和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等目标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更多信息请参考CEMF01发布会回顾。
根据《巴黎协定》的要求,各缔约国需要在2020年前提交各自的低排放发展战略(LEDS),在这个背景下,2016年12月CEMF启动了主题研究二:中国2050低排放发展战略研究(CEMF02)研究工作,设立了宏观经济、能源系统、农业与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环境与健康、废弃物和非二氧化碳等六个主题研究小组,通过综合国内外模型团队的力量,构建综合分析评估框架,以2020、2035近中期发展目标为时间节点,探索到2050年的温室气体(包括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的长期目标,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排放发展路径。
在过去的一年中,CEMF举办了多期前期调研式模型技术研讨会、LEDS模型技术国际研讨会等交流活动,超过50个国内外多领域的模型团队参与了CEMF的研讨、研究活动,同时,CEMF还与行业专家就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趋势等开展深度讨论交流。CEMF已经与来自知名政府机构、智库、科研院所的十余个模型团队开展了合作研究。同时,为了增强政策制定者和非模型从业者对分析模型的理解,提高我国能源、环境、经济模型的透明度,CEMF开发建设了模型情景和参数比较平台,对模型相关的行业指标数据在同一模型不同情境、不同模型不同情境下进行查找、展示和对比。
会场全景
学术委员会听取了六个主题研究小组的前期工作成果及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汇报,并就CEMF02的研究计划、研究报告大纲进行了讨论。学术委员和与会专家对CEMF开展低排放发展战略研究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项工作与国内主要模型团队合作,提前行动,深入研讨,在方法学和研究团队上为国家启动低排放发展战略研究做了准备。未来研究成果将对国家制定低排放战略,实现2035、2050年国家既定发展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学术委员及与会专家们建议,CEMF应该继续推动该项工作,加强团队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模型团队之间的工作衔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研究质量控制体系,探索出符合中国特点的、技术和经济可行的减排路线,向相关部门提交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委员们还建议CEMF的工作应与国家低排放战略工作进行有效对接。
在过去的一年,为了加强宏观经济、技术变化、政策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讨,CEMF举办了一系列专题讨论会和学术沙龙。2018年1月,CEMF主办了中国能源模型论坛模型技术国际研讨会,邀请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瑞穗信息研究院、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国际能源署(IEA)、普林斯顿大学等国际知名研究团队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研讨。在推动能源环境经济模型能力建设方面,CEMF参与支持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能源技术创意大赛会议。
CEMF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高世楫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韩文科研究员,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博士等6位学术委员出席了本次学术委员会会议。
图:左上:何建坤教授,右上:高世楫研究员,左中:李善同研究员,右中:周大地研究员,左下:韩文科研究员,右下:张建宇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林而达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姜克隽研究员、胡秀莲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高庆先研究员等14位专家学者列席本次全体会议。
全体参会嘉宾合影
(CIDEG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