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新闻

质性研究系列讲座之二:为什么问“为什么”?质性研究因果解释中的未言之义发布时间: 2018-04-30

4月22日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质性研究系列讲座——田野工作与因果探寻”第二讲在学院302会议室举行。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徐晓宏进行了主题为“为什么问“为什么”?质性研究因果解释中的未言之义?”的学术交流。清华公管学院助理教授罗祎楠主持讲座。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作为点评嘉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周绍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旭东、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刘长东、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文楠、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钱力成、北京师范大学讲师肖索未等多名专家学者出席讲座并参与讨论。清华大学讲座现场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70多名学生参加了讲座。

 

徐老师首先提出质性研究的基本特点是面对的已有继承的论述,提取因果解释。并从其理论内涵、当局者与研究者的理论双重生活,现代社会科学因果论的若干迷思、研究者如何对待当局者的言说以及比较历史分析的两个主流思考方式等方面进行分享。徐老师坦言,研究者仅在技术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个体研究者而言,研究者群体既是前进的基石,也可能是羁绊。

 

随后,徐老师指出,结构视角曾是一代历史社会学家的思考模式,但是现在互动主义俨然已成为主流思考。互动主义思想主要源自关系论的思维、实用主义哲学、和事件社会学的兴起。具有将言说作为社会过程的折射和动能;凸显互动的涌现性;注重对时间维度的重现;瓦解常人的实体论的特点。但互动主义也存在一定陷阱,即其消解性,作为科学主义的关系论,唯微观化和唯解释论。徐老师强调“重点不在蜘蛛,而在于网生网破”,并提出了从“形”到“势”的后互动主义的解释范式,即推理性、戏剧性、史诗性的互动解释

 

点评嘉宾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充分肯定了徐晓宏老师对“人”的关注,重申了因果解释中的机制性的问题、关键历史运动中主要参与者的展演性及场域理论。并对在质性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时间性进行补充。提出了怎样决定起始时间点,怎样在用当下时间所发生的事件解释当下的结果,怎样判断关键时间点的思考。

在场嘉宾就“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边界”、“社会科学理论是不是一定要包括因果解释”、“‘理论’”到底是什么”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主持人罗祎楠老师总结道,这是一场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以及公共管理之间跨学科视野下的多角度讨论。这次讲座的目的也正是希望给大家展现不同的视角和公共管理的不同学科交汇的魅力。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