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7日,“第四次环保浪潮助力生态文明”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美国环保协会主席柯瑞华(Fred Krupp),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分别做了主题演讲,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教授兼院长张林、爱泊车AIpark首席执行官闫军,中美绿色基金首席执行官白波、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作为嘉宾出席了研讨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项目主任薛澜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交通部科研院等单位的学生及研究人员100余人共同参加了讲座。
美国环保协会主席柯瑞华(Fred Krupp)
美国环保协会主席柯瑞华(Fred Krupp)首先做主题发言。他指出环境保护运动进步至今,历经了三次环保浪潮(Environmental Waves)。第一波浪潮(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以土地保护为抓手,为了防止大片自然区域遭受破坏,政府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地球的森林、湖泊、草原、湿地、珍稀物种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第二波浪潮(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利用法律手段赋予了公众和政府能力,禁止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第三波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强调基于市场手段的环保组织+企业合作模式 -- 用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以更低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实现更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随着大数据的浪潮涌起, 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变身成环境治理的参与者、监督者。新技术使得以前隐藏的环境问题,如煤气泄漏, 不仅变得可见,而且可以被解决;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卫星数据,可以从太空侦查污染源;企业家们也可以感受到,污染减排技术其实可以带来利润。柯瑞华认为,第四次环保浪潮可以看作是前三次浪潮的综合强化版。它的关键词是“创新(Innovation)、人人参与(People)、以及行动(Action)”,即科技的进步赋予人们创新的能力采取行动应对环境问题。第四次环保浪潮整合了科技、金融、市场等资源,释放人类的创造力,用先进的技术帮助各行各业绿色发展,以确保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能够繁荣兴旺。
柯瑞华说,在第四次环保浪潮兴起的同一时间,中国也适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治国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新理念为指导思想,已经融入了现阶段中国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第四次环保浪潮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美国环保协会所倡导的第四次环保浪潮中的“创新”不单单指科技的创新,更是全民参与的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他用案例说明,移动传感器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政府监管大气污染的效率,还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参与进来,让每一个车辆,都可以成为城市的监测站,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帮助人们更好地计划出行,缓解环境压力;互联网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解决大城市停车难问题,不仅缩短了司机的出行时间,还减少了汽车在怠速行驶过程中的低效燃油消耗和高水平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并且每天都在增加。
最后,柯瑞华呼吁,环保人士、科技创新者、商业领袖和居民,去探索第四次环保浪潮中可能释放的力量。虽然技术的应用可好可坏,但当传感器、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被用于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奖励企业的行为,它必定将帮助实现人类和自然共同繁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的主题发言重点介绍了中国在利用大数据进行京津冀空气治理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和取得的成绩。他回顾到,九十年代的时候,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只有6个点,现在国控点、市控点,加上第三方如IBM设立的微型监测站已经可以采集上千个实时数据,这些数据会大大支撑高时空分辨率判断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特征,可以迅速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应对的决策。
贺教授指出,空气治理数据涉及到生产活动产生的排放数据、气象数据和污染物数据三套数据。即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面临的数据体系也是最复杂的一个污染源排放体系,每个行业的技术频谱都是世界最宽的。但是互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使我们有能力采集甚至于低成本采集,数据量大大增加。
数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怎么样把数据有序组织起来,形成有用的数据产品呢?贺教授说,首先可以用来识别追踪重点的污染源,如确定京津冀地区2+26的28个重点污染治理城市的确定。其次是应急,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和气象条件,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气象条件,来开展污染物转移方向的预估,设定应急方案。第三个是治理过程当中的监管。对每一个污染源,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和激光雷达数据进行识别,将进一步加强监管的效率,降低执法的成本。
贺克斌教授最后强调,环保要有钢牙利齿,并不是通过大量的人力,而是要通过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推动环境的智能决策和有效,使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
随后,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教授兼院长张林、爱泊车AIpark首席执行官闫军分别介绍了移动监测技术和科技创新在现实中的应用。
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院长、教授 张林
张林教授通过在华北地区,在街道、区、县的大量调研发现, “分区而治”的污染治理模式给基层的政府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张教授及其团队积极探索数据科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一方面是通过应用机器学习技术对传感器进行校准,促使监测的准确性达到环保监测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传感器设置的优化,获取更有效的传感数据,将物理理解和数据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做出混合方法来提供有效的治理手段。这一想法已经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了初步尝试。
爱泊车AIpark首席执行官 闫军
闫军则指出,随着城市扩张和交通拥堵,停车到车位给城市的拥堵贡献力已经超过了30%,同时还造成了排放的增加和能源的浪费。爱泊车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基于车位和停车场的智能硬件体系的部署,基于公共车位的“天眼”系统并结合承载充电和路灯照明的结合等多种应用,为绿色出行做贡献,在石家庄、北京、上海等城市已有了大规模应用。
中美绿色基金首席执行官 白波
中美绿色基金首席执行官白波从利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借助金融、资本的手段,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绿色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点评。白波认为,第四波环保浪潮的推动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研究机构实现大方向的指引、技术的突破,需要具体的企业落地实施,需要金融机构通过资本的力量去助推这样的发展,形成多方合力。
白波认为,物联网技术,AI技术等创新技术,等等,使很多的行业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把散落的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和监测,并指引企业做出实际改变,实现绿色发展的效果。从中美绿色基金的业务来看,第四波环保浪潮在中国已经有许多实际的案例和业务,如利用传感器和IOT技术有效促进商业建筑和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如通过能源物联网的体系,借助资本,物联网的技术大规模有效把风电和光电稳定供给给千家万户,再如通过资本手段促进农村的绿色发展等等,有很多的企业和资本在大力参与。白波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和中国的社会迎接数字化的能力和应用数字化的趋势非常强烈。很多海外的新型商业模式,可以在中国让人震惊的速度更快推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将帮助中国在新时代里抓住机遇绿色发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薛澜
最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CEMF项目主任薛澜教授对整场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第四波环保浪潮”里的创新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创新在市场模式里的应用。例如在过去的一年多大数据、传感器等已经在环境治理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大数据还将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可能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也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是政策创新,以2+26重点污染治理城市设置为例,它的背后是政策创新和协同治理的过程,如果没有政策的推动和协调,可能很多问题也无法解决。第三是合作创新,如何使得企业成为环境治理本身的创新者,把以前的外部人变成内部人。关于合作的创新,还包括大学与企业,与环保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合作,这些将带来很多创新的机会。第四,也是最核心的是理念的创新,第四波环保浪潮是用创新引导未来的环保,这就是理念创新,希望这个理念带领中国实现2030的伟大目标,实现蓝天目标更好的发展。
与会嘉宾合影
(CIDEG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