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新闻

徐建华:三“个”中国人的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发布时间: 2017-03-17

317日下午,“CIDEG学术沙龙”第142期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02举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副教授徐建华做了题为“三‘个’中国人的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的主题报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CIDEG副主任陈玲主持了本场沙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求实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于畅老师及多位学者、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12.jpg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徐建华老师


本次讲座,徐建华老师主要介绍了题为“三‘个’中国人的环境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随后又补充讲解了另一篇相关论文,深化了在场师生对公共政策领域公众态度行为研究的理解。

 

1 大气污染如何治理?——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讲座伊始,徐建华老师介绍了这个研究领域的大背景和必要性。很多社会问题与个体行为态度紧密相连,如何去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对于个人行为的政策规定,规制性政策的空间有限,成本很高,规范性和文化认知类机制需要得到重视,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影响个人态度和行为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从研究的具体背景来讲,在不少强制性政策措施已经实施的情况下,北京大气污染问题形势依然严峻,迫使我们反思政策制定过程,寻求非正式制度的引导渠道。

 

2 大气污染的行为响应:戴口罩还是少开车?

结合市场营销的分段分析法,该研究创新型地尝试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群体,这种精准定位突破了人口统计学限制,可以提高沟通和影响的效率,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制定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徐老师首先解释了研究的主要问题:从个体对于大气污染的态度和行为上看,是否可以分为几大群体,哪些因素可以显著地影响他们。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对核心变量进行测量,回收了北京四城区 979份有效问卷,调查个体对于降低大气污染举措的意愿和行为。徐老师介绍了另类行为,一是适应性行为,个体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如养成戴口罩的习惯;二是减排行为,个体采取措施减少污染,如减少开车的频率。根据个体态度和行为的不同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分析归因(大气污染问题的造成是否与自己有关)和风险认知(对大气污染带来的风险程度的认知)这两个自变量的显著性。

 

3 政策启示:针对三类中国人

徐建华老师为我们展示并详细讲解了研究结果,从个体对于大气污染的态度和行为上看,可以把公众分为三类群:mitigator(减排者)占33.1%adaptor(适应者)占16.4%activist(两种行为都采取的积极者)占50.5%。而从风险认知和归因这两个变量的显著性来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认。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群体对于大气污染所反映的行为模式差异很大,公共政策的传递对于个体态度有影响,但对响应模式的影响不大。在环保政策的制定当中需要注意对不同群体的引导区分,除了规制性政策,心理、认知、文化等非规制性政策依然有很大的作用空间。

 

4 穹顶之下:是否改变了你的态度和行为

徐建华老师主持了CIDEG研究项目“中国环境政策制定与执行研究:以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为例”,在本场讲座上,还为我们介绍了另一个相关研究,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同样的一群人,在看过纪录片《穹顶之下》以后,他们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态度和行为会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一问题的答案,对于我们研究信息宣传对于个体态度行为的影响具有启示意义。该研究在20142015年对同一批样本进行调查,发现了人们防护行为和减排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也为日后更加深入和大规模的研究奠定基础。

  

在场的各位师生纷纷对该研究的创新性和设计思路向徐老师提问,徐老师介绍的方法论对学术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决策问题方面的认知心理如何影响人的策略抉择也有很好的研究意义。师生们的共同讨论使整场沙龙的学术意义和氛围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14.jpg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CIDEG副主任陈玲


13.jpg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秋实老师


11.jpg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于畅老师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