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0日下午,CIDEG学术沙龙第129期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02会议室举行。讲座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管理学于畅博士作主题为“产业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沿”的专题演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CIDEG副主任陈玲主持了讲座,并担任点评嘉宾。
产业生态学发展状况和研究热点
于畅博士首先介绍了产业生态学的知识和背景。产业生态学是一门基于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同时综合了能源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的新兴学科。它的概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物理学家Robert Frosch提出,核心是用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工业“代谢”问题,运用生态学知识,将工业系统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各个企业消化吸收其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最终提高整体生态效率。产业生态学采用了一种系统的思想。它关注产品的生产、销售到最终的回收利用的全过程,采取的是整体的环境管理方法。传统的环境管理方法将产业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分割,在治理环境方面往往顾头不顾尾。而产业生态学则将产业系统归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统筹协调产业部门和自然系统的矛盾。
于畅博士介绍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前沿
CIDEG副主任陈玲主持并点评讲座
于畅博士将人类的环境治理历史分为四个阶段。18世纪是自由排放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还没有深刻的环保意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开始对污染现象采取末端处理的方法。末端处理主要是对污染物的处理和管理,采取补救措施,降低污染的危害,比如垃圾填埋和污水处理。但是末端治理的一个局限是,它仍然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忽视了污染的源头,治标不治本。到了20世纪60年代,清洁生产的方法开始流行。这是一种在照顾企业经济利益的条件下,从源头到末端整个过程的污染控制方式。但是它的局限是只关注产业局部,没有与环境实现协调。对于全球或区域的层面,显得力不从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生态学迅速发展。它模拟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重视不同的企业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使原料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不断提高生态效率。如今,产业生态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目前比较热门的领域有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物质流分析,产业共生等。于畅博士还详细介绍了两个学术团体,产业生态学国际大会和华人产业生态学会。
产业共生与生态工业园
产业共生是产业生态学的一个方向,是中观层面的产业生态学。它最初只关注技术层面的可实现性。随着实证案例的不断丰富,产业共生理论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已经扩展到所有的系统成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关系。生态工业园是产业共生学的很好的一个实践项目。它不只是增强传统工业园区的绿化面积,并且集中处理废物废料,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效益、产业布局和集聚效应等等。生态工业园的理念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绿色。正如自然界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一样,园区内的各个产业将副产品自发交换,互利互补,最终实现产业共生。
于畅博士利用文献统计学和复杂网络的方法,分析了产业共生领域的将近1700多篇的论文和它们引用的30000多篇的论文。她发现产业共生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理论基础也从具体项目的总结和思考逐渐与更多的学科交叉。通过学科关键词、作者的合作网络的分析,产业共生理论正在被逐渐接受并走向更广阔的国际领域。她从政策干预、生态工业园、政策效果三个层面,构建起EIP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又选取了三个比较典型的工业园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和政策可以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政府不断完善制度、
激励企业自身的意识,发展政策辅助性的模式都对促进工业园区的资源高效利用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成熟生态工业园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有积极影响。
造纸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造纸是对水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工业废水排放占到中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8%。于畅博士选取了16个省份的造纸业进行研究。造纸业是山东省的重要产业之一,在2001年之前,造纸业对山东的水污染影响极大。在2001年之后,山东省制定了比国家标准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造纸业并没有被击垮,同时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同时她发现这16个省份造纸产业工业总产值与生态效率有正相关关系。她将造纸行业全要素增长率分解为效率进步和技术进步两部分,她发现效率进步为正值,技术进步为负值。那什么在推动效率进步呢?她发现有如下原因:在不断加强的环境管制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不断提高规模效率。同时产能过剩促进了企业的并购和整合、外国造纸企业的竞争等都是造纸企业提高效率的重要原因。
主讲人简介
于畅,现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2008年-2010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10年—2014年就读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技术政策管理学院。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Eco-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parks in China”.于2014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产业共生,循环经济,环境政策,生态效率等。出版英文专著一部,并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Energies等高水平环境管理领域的额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影响因子总计3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