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下午,“CIDEG学术沙龙第126期”在清华公共管理学院302举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史冬波作题为“动机、激励与行为: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为例”的专题演讲。中央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范世炜主持了讲座,并特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永恒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顾淑林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中央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范世炜主持
史冬波首先介绍了研究的基本状况,即从动机激励和行为构建互动框架,解读中国科学家在科学资助下的科研行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史冬波
史冬波介绍了研究的原因和背景。我国的科研基金投入在2005年后大幅提升,且中国在高引论文数量上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同时困扰决策者和学界的问题是:一方面基础研究资金投入不足远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社会上对科学投入的效率和有效性仍有质疑。
史冬波随后对于20年来杰青基金对科技人才成长的资助成效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总结,并简单介绍了其评审过程、学科分布、机构分布、地区分布、年龄分布等基本情况。
研究构建了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科基金)资助的科学家及其资助项目的全样本数据库,并从Scopus引文数据库中抓取并建立了中国科学家的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进而,研究采用“粗糙完全匹配”方法建立了“杰青组”与“面上项目控制组”,通过整数回归模型分析了杰青基金资助与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成才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杰青基金能够有效提升受资助青年科学家的科研效率、创新能力以及科学影响力,但是资助强度与资助成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杰青的效应对40岁以下受资助的科学家更为显著,并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杰青基金能够有效保护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并能够吸引更多的合作者。
在此基础上,史冬波总结了杰青基金以及我国人才资助体制存在的问题,并为杰青基金的进一步完善与全国科技人才计划的改革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顾淑林点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永恒教授点评
在史冬波的演讲结束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顾淑林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永恒教授分别进行了点评。顾淑林老师对于研究方法进行了肯定,并认为该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上的重要性。同时,她也提出在公共资金投入的问题上,怎么样更加公平的评估、怎么样抑制马太效应以防止资源过度的集中都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顾淑林老师也对于研究机构中学术网络的形成提出了期望。杨永恒教授肯定了本研究的方法和启示,也对于史冬波在研究中采用的“粗糙完全匹配”模型以及理论构建工作提出优化建议。
“CIDEG学术沙龙”将从2016年起增设青年学者沙龙环节,邀请相关领域青年教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进行最新研究分享,搭建青年学者的交流平台。
(供稿人 潘莎莉 郜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