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宇副教授、CIDEG研究员朱俊明,博士生王佳丽在环境与资源经济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EEM)在线发表题为“港口燃料规制对区域污染及航运业的效应”(The effects of fuel content regulation at ports on regional pollution and shipping industry)研究论文,通过设计一套准实验因果识别策略实证评估了我国首个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政策的环境、健康效益与经济影响。
摘要
为应对海洋运输造成的严重空气污染及健康损害,国际海事组织以及多个国家与地区采用了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通过在一定区域内限制使用低硫燃料等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对排放控制区政策效果的已有研究主要依赖情景模拟等事前分析,缺少在政策实施后对其实际效果的分析,尤其是在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取得显著成效、各港口政策实施存在差异的背景下,对政策产生的增量效益与作用条件缺乏深入分析。
针对这一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朱俊明和博士生王佳丽围绕我国在长三角地区实施的首个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结合断点回归、双重差分、合成控制与事件研究方法的准实验设计,评估了政策的环境与经济效应,分析了潜在健康效益与政策效率。研究基于气象条件开发的广义双重差分方法,解决了实证研究中估计远距离政策效应、分离相邻地区同时开始政策的差异效果两方面因果识别的挑战。
主要结论
研究发现,仅在长三角四个核心港实施的燃油规制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区域环境与健康效益,可以惠及200公里外地区,远超以往经济学实证研究所关注的交通运输部门污染影响的空间范围。但是,对四个港口政策效益分离的研究结果表明,仅在政策得到严格执行、没有其它已有政策影响的条件下,政策产生了即时的增量效益。政策的经济成本大于从工程成本角度的估计,主要表现为航运业对托运方的成本转嫁,但受长三角高人口密度、高航运量等区域特征影响,经济成本仍远小于政策的健康效益。
在我国及国际海事组织等多方逐步提升航运燃油标准、扩大排放控制区范围的背景下,研究通过对先行实施区域政策实际效果的分析,为这类政策的合理设计与执行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也为污染减排效应的远距离识别、政策差异效果的分离提供了一套实证解决方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朱俊明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博士生王佳丽为文章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及仲英青年学者项目的支持。
(转载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众号)
论文链接
Zhu, J. and J. Wang. The effects of fuel content regulation at ports on regional pollution and shipping indust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1, 106: 102424. https://doi.org/10.1016/j.jeem.2021.1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