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需要整改的信息【从原栏目推送1份到此栏目】 > 最新研究报告

最新研究报告

  • 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研究该项目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及发展,对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外大学的治理结构,明确现代大学治理的关键要素,为我国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依据。

  • 医疗改革:金融安排、激励机制与竞争选择本项研究从社会公众、医疗服务提供方、政府、商业保险公司等行为主体或利益相关方出发,研究医疗服务消费者的激励机制、参加医保的风险分散机制以及有了医保后的道德风险问题。本研究深入研究我国东部地区城市-浙江金华市医疗卫生统筹覆盖网的典型经验与基本教训,为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原则和方案的制定提供坚实的实证依据,同时为建立以市(县)为基础的医疗卫生覆盖网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种选择模式。本研究研究医疗服务消费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服务支付者(第三方)、医疗服务监管者(第四方)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具体而言,围绕金融安排、激励机制、竞争选择等关键点为解决长期困扰医疗体制改革的诸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解决路径。

  • 中国县级财政管理制度本项目的设计宗旨是深入研究政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推动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建设和公共管理一般理论的发展。本项目将详细考察、检验1978年以来财政管理制度演变对政府管理的作用和影响,目的是在财政管理领域推动我国政府管理的理论研究,并在实际可行的范围内以略有超前的视角提出政策建议,服务于政务实践。

  • 宿迁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本项目研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行为。在剖析宿迁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行为的基础上,分析改革的成效,通过国际比较总结转轨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本项目从剖析宿迁市政府的改革动机为切入点,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采用定性、定量和多重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多视角、全方位、纵深地剖析宿迁市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通过剖析宿迁的改革,总结其经验与不足,并放在一个国际的视野中进行比较可以较好地总结政府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对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可供操作的政策建议。

  •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回顾各发达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改革动向,并综述相关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后,提炼出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有益的借鉴经验。其次,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后医疗卫生体制的演变过程,并着重对我国若干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措施(如新农合)的效果进行细致的评估,以系统地总结经验,为新方案的提出建立基础。第三,3、 评析当前关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各种方案,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实证研究,提出一个具体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框架。研究主要包括四个专题。专题一是医疗卫生体系及其改革的国际经验,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做文献综述,并选取若干个代表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及其改革历程作比较分析,探讨其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其实。专题二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演变,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和历史由来,分析改革过程中的探索,并选取个别有影响的,由政府组织或由民间机构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进行深度调研,以总结其对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益的经验教训。专题三是我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研究。该专题建立了中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现有医疗保障办法的实证分析与评估,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中国城镇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想。专题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估。该专题首先讨论社区医疗保险的国际经验,然后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影响因素、服务可及性的影响、需求和医疗费用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专题五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框架设计和测算。该专题提出了医改的基本思路,对医改作框架设计,并测算改革费用。

  • 中国医疗服务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与模式探讨本项目分析了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目标、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以及构建途径,并对实践中的多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项目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各个医疗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医疗服务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以及所需途径和外部条件。第二部分,则比较实践中的多种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和经验识别,建立动态监控医疗服务体系绩效的方法,并分析影响医疗服务体系绩效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建构原则和途径提供实证基础。

  • 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的社会环境国际比较研究本项目的设计宗旨是深入研究政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推动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建设和公共管理一般理论的发展。本项目将详细考察、检验1978年以来财政管理制度演变对政府管理的作用和影响,目的是在财政管理领域推动我国政府管理的理论研究,并在实际可行的范围内以略有超前的视角提出政策建议,服务于政务实践。本项目的目标是对日本和法国的人才选拔和用人制度的社会环境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各国在人才培养的选拔和使用过程中如何提高能力素质。本项目对日本和法国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选拔和使用)进行历史的、全面的综述和分析。

  • 追溯国际供应链中的中国碳排放本项目关注于国际供应链和碳泄露之间的关系,通过跨学科式研究方式提供一套科学的追溯国际供应链里碳排放的理论框架,并应用这一框架研究中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碳排放问题。具体内容包括(1)提出如何在国际供应链上计算分段式生产环境成本的新方法;(2)研究隐含碳在供应链中是如何产生、移转和分配的;(3)研究一国在供应链上所处的位置及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是如何影响其碳排放水平的;(4)研究如何在供应链上定义和区分碳排放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责任;(5)研究中国各地区,产业,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上的碳排放;(6)随着中国环境监管力度的加强,全球供应链上的高碳环节可能从中国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研究这一现象对于全球的碳排控制会造成什么影响?等等。

  • 基础建设之环境治理研究随着近五年来中国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不断发展,中国政府开始建设大量的技术复杂型的大型基础设施,这不仅使得我们开始关注于大型基础设施工程的本身,也让我们开始关注于整个项目的帕累托最优问题。在同一时期,大量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的建立将会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甚至超出环境本身的承载力。基于此背景,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大型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治理。本研究将关注铁路产业,并以高速铁路为案例。因此,本研究将致力于解释为什么环境评估与策略环评体系全面和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评估问题在基础设施部门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大型项目中依然没有适当的 环境评价?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中国铁路产业目前环境评估问题的实证研究,来解释底层机制的违规和无效问题。本研究将借鉴组织场域的概念来解释环境治理中多层次的互动问题,而组织场域将包括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这将有助于理解行动主体的行动逻辑以及他们与政策体系的互动。通过分析组织场域中政府结构、行动者和逻辑这三个要素,来具体研究大型项目的环境治理问题。

  • 社区环境治理的教训与经验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为:组织包括环境治理和公共管理方面的专家及资深媒体人士,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与当地居民、NGO、媒体、专家、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方进行访谈、座谈,研讨日本在上世纪中叶面临的工业污染问题,其严重的环境及社会危害,社会各方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当地居民、NGO和地方政府为社区再生探索的发展模式及其制度框架等。为下一阶段探讨在中国建设循环社会示范区提供范例与指导,促进我国政府与社会对多元主体通过政治商谈与博弈过程进行环境治理的理解和实践。

  • 中日城市环境政策实践比较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为选取中日样板城市进行个案比较研究,探讨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府的作用、企业的责任、市民的启发(参与)之间的内在机制形成。具体包括:中日先行研究分析,日本城市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践,中日城市间环境研究合作案例分析,共创城市未来的政策设想和建议。

  •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对策的系列研究本项目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对国际气候制度的资金机制及其趋势研究,后京都时代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比较研究,以及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清洁发展机制实践研究。

  • 中国减排目标和行动方案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为中国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与行动方案,并针对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提出建议方案。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两部分: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和可行性研究、中国承诺减排的公共政策和管理体制研究。本项目基于中国各省市区的净碳源和HDI情况提出了地方减排路线图,并就中国近期、中期、长期、远期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做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一揽子经济和社会政策,形成中国减排的“清华方案”,作为未来中国参与减排决策的背景研究和政策建议。

  • 中国城市增长的环境影响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为:(1)收集、整理和估算中国各城市的若干环境和能源使用指标。主要包含各项能源生产和消费、空气质量(PM10, NOx, SO2),CO2排放等等。有些指标可以直接从公开渠道获得,另一些指标需要进行估算。(2)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能源消耗和环境质量与城市增长指标(例如人口增长、劳动生产力增长、城市扩张、交通模式转变,等等)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回答下面的问题: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在哪些方面对环境产生了影响,影响程度怎样?哪种城市增长模式更为“绿色”?上述分析会结合国际比较进行。(3)基于上述实证分析,提出若干公共政策建议,旨在减少城市增长所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

  •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本项研究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如何应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和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面临的国际压力。其中主要包括:(1)研究全球期货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2)研究如何参加国际气候谈判,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问题。并对中国做出明确的减排承诺,承担国际责任的可行性问题作出评估。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参加国际气候谈判的对策;研究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应对国际规则挑战的问题;2、研究如何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参加国际气候谈判,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国家良治的问题;研究如何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转化为机遇的问题;3、研究全球能源、环境和气候问题的治理框架如何形成的问题;4、研究中国做出明确的减排承诺,承担国际责任的可行性问题。

  • 中国环境监管体制与效能研究本课题总体目标是分析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体制,理解环境监管机制,评估现行环境保护体制的效能,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梳理我国的环境保护体制,详细、清晰地描述中央和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各自职能和相互关系,分析环保体制中存在的问题;(2)分析政府政策法规、措施和工具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机制;(3)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环境监管对象的环境表现、环境破坏行为的性质、类别和对环境监管机制的行为响应进行系统分析;(4)定性定量评估环境体制和政府环境监管的有效性;(5)针对环境保护体制和监管机制中的问题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 环境因素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本项目应用目前中国国内所有的数据,特别是省际数据,在考虑了环境污染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技术以及其他生产函数模型,对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绩效进行重新估算。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对传统生产率核算方式进行修正,从而了解考虑环境因素(污染)后所得到的中国省际生产率估算与没有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相比有何不同,从而能够对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核心的研究工作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采用传统的增长核算方法对省级生产率进行估算并借助确定性的非参数生产前沿模型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拆分为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两部分,作为比照研究的基础。二是对污染物生产的特征根据生产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进行结构描述和分析,找出污染物生产与合意(正常)产出之间存在的共性和不同之处,从而为考虑了环境污染因素的生产率分析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对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率在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进行估算,即绿色TFP的估算,并对绿色TFP增长的变化趋势以及拆分构成进行分析。

  •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社会因素评价本项目主要研究建设项目对社会产生影响,通过调查建设项目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对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分析产生各种影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本课题选取“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和“京城高速公路”两个建设项目开展实证调查。课题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通过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从而提供一种用于深入分析、客观评估建设项目对社会、经济、人文等诸多社会环境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

1 2 3 4 5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