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观点

薛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应对发展转型期挑战发布时间: 2017-08-20

8月19日,以“产业转型与现代城市治理”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即G20杭州峰会主会场)成功举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CIDEG主任薛澜教授在会上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应对发展转型期挑战》总结发言。


本次论坛的关键词是转型、创新、理念、和治理。讨论的宏观背景是中国的发展转型——无论是讨论城市发展转型还是产业发展转型,都是在中国整体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开展的。转型的显性推动力是创新,但转型的隐性推动力不可忽视,这就是价值观的转变。但转型最关键的挑战还是治理的转型。


城市发展的生态模式

今天的讨论很多都涉及到城市发展思路的转变。综合起来看,我们发展思路的转变其实经历了一种从线性模式到生态模式的演变,我们原来的思维模式是线性的,认为城市化发展就是单一的方向,从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乃至国际大都市;城市的覆盖率从乡村到都市越来越高;从传统文化到新文化,再到现代化。但是,从中国过去将近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中的研究和总结中可以发现,城市的发展其实是一个生态体系的演变,即新老城市、一线特大城市、中小城市、特色小镇等等之间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今天上午的主旨演讲谈到,若大城市只是从周边城市吸纳各种资源,但与这些城市没有建立共生共享的内在联系,那么这种关系一定是不健康的,难以持续的。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就是要解决这类突出的问题。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则形成了一个互补共生的局面,大城市的发展依托中小城镇的配合,特色小镇为乡村转型提供思路,这样的发展就有潜力和生命力。这实际上是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生态模式,不是“有你没我”,而是大家互补共存、共同成长。

 

创新驱动发展

发展的显性动力是创新,今天上午的主旨发言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做了非常透彻的分析和展望。我在这类也做一点补充。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期间的实施中,有三个方面的核心工作:

首先是布局科技创新的战略前沿,为中国的突破与引领奠定基础。第二个方面就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全面建设与体制机制的改革,让中国的创新系统更有活力更有效率。第三方面就是如何让创新的行为和思路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上午的主旨发言所说,我国在创新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现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GDP的2%,遥遥领先发展中国家,而且比欧盟国家的平均值还高。中国在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方面快速发展,成为全球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也出现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标志性成果。但是中国的创新发展还在路上,仍然面临很多挑战。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在过去十几年过程中已经稳步上升,在2012年就超过了除美国之外的所有其它国家,但是跟美国的差距仍然不小。例如,2013年美国在这些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将近6万篇文章,而中国只发表了将近2万篇文章。可以看到,创新能力的积累需要时间和耐心。

 

在高技术产业方面,中国的确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高技术产品领域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例如,中国在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中有巨大的顺差,但是经过我们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合作的研究发现,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主要是由外资企业与合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方面创造的,中国在很多重要领域上还有很多的不足,比较依赖国外的先进技术。例如,中国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设备就主要依靠进口,我们每年进口的集成电路的费用比进口石油的还高。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过去中国在创新发展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挑战。同时,我们更需要抓住中国面临的历史机遇。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中国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失去了很多机会,但是这一次我们跟很多发达国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们有没有可能引领发展?有没有可能跟其他国家一起搭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列车?这就是我们的新机会。


价值观念转变是中国转型发展的隐性动力

中国转型发展的隐性动力从本质上说就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在城镇化方面,社会各个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城镇化不是地域空间的城镇化,不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城镇化,而是人的城镇化,包括人的思维方式,生产活动和价值观念。同样,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也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率,而是投资要讲质量,要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才是我们真正取得成功的标志。还有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原来的观念是由政府来投资,现在我们会更多考虑PPP。此外,我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从开始的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到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和代际公平的问题,再到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今天,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030议程,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三位一体。这些理念的变化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发展的思路和行为。


治理转型是中国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也许就在治理层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命题,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很多问题,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治理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城镇化存在“摊大饼”现象的背后就要治理问题的影子,与行政资源配置密切相关,与政绩考核密切相关。再如土地财政的问题,今天的讨论也谈得很清楚,其背后的矛盾是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公共服务,但我们又没有一个合理的公共财政体系作为支撑,通过卖地来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就成了唯一的办法。如果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可持续的公共财政体系,土地卖没了,大家还会想出其它扭曲的办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另外,我们今天谈到特别多的一个议题是大数据的应用。现在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大数据的公共治理体系,包括数据的整理、收集、维护和使用,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归属,还有数据的跨境使用和交易,这些问题都对下一步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的挑战。

 

这些治理问题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同时,也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有一个顶层的设计和地方的多元实践。我们在座的各位作为清华的校友尤其要担负起这种责任,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是清华大学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与思考

经过大家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但还有很多问题并没有定论,甚至产生了更多的问题。比如说,打造新一线城市与特色小镇之间有没有矛盾?城市与农村怎样和谐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新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中国的创新能力在哪些方面我们可能已经实现了追赶,哪些方面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又比如说政府治理与多元共治的问题,是通过政府运用大数据和电子政务等手段来实现更好的治理,还是通过赋权和使能,让社会和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中国在全球发展当中到底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问题我们都没有定论,我们希望,从现在到明年大家能够好好去思考去研究。争取在明年的论坛里,我们能够有更多的交流和讨论。谢谢大家!


内容来源:“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众微信号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