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观点

蔡昉:遵循经济发展大逻辑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布时间: 2017-01-10

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重大的创新性理论概括、总结了中外发展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更是建立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之上的理论。当前,我国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为此,必须在遵循经济发展大逻辑的条件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什么是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

新常态。新常态是一个大的发展阶段的变化,它和宏观经济的波动周期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经历近40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依靠充分供给的劳动力、低廉人力成本、调整资源配置,以及较高的资本回报率,达到了高速增长,保持了30 多年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是也要看到,目前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些都导致高速增长的因素弱化,必须探讨新的经济增长源泉,而这些新的经济增长源泉,不是人口红利,而要靠创新、靠协调、靠绿色、靠开放、靠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

供给侧。供给侧不是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有一个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而在这个大流派中,新供给学派是其中的主要构成部分。这部分的核心,就像所谓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样,它主要强调的是私有化,是全面的市场化,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干预和各种规制。他们把这套规范同时推向发展中国家和转轨中国家,也就变成所谓的“华盛顿共识”。供给侧经济学里有许多词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似,但是有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不管西方怎么用理论武装,从最终结果可以看出,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差距依然存在。因此,我国供给侧与其差别较大,探讨我国供给侧的核心和遇到的问题,不要都到需求方面找问题,不要将各种问题归罪于全球经济需求不足。外需不足就得启动内需,启动内需是对的,但是消费需求短期不能增加,用投资需求来刺激经济容易适得其反。所以,我国目前的问题在供给侧,不要过度从需求侧寻找解决办法,因为那些办法主要是刺激。

结构性。我国现在遇到的问题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总量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更多的结构性问题更需解决。协调发展是为了解决结构性问题,共享发展也是为了解决结构性问题。

改革。结构性改革就是寻找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潜在增长能力、找到新的发展动能的改革。如何让劳动力转移更加充分,劳动力供给更加充分,降低企业成本?如何增加其他的生产要素供给和配置效率?怎样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些都是解决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这些改革均为结构性改革。


为什么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核心是农业增效、转型、升级,因此要对其改革目标、改革途径和改革条件进行详细分析。

改革目标。即靠农业来增收。农业使自身有效益,同时让从事农业的人能够增加收入,这是目标。“十二五”时期,农民增收较快,不仅跑赢GDP,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但是,农民收入部分和增收部分,无论存量还是增量,65%—75%与务农没有关系,收入主要不是来自于农业生产。这就说明农业没有变成让农民增收的一个产业。而且近年来的变化趋势表明,农民收入增加放缓。目前,大部分农民收入增收靠工资性收入,而劳动年龄和农村适龄人口已经呈负增长,对农民家庭收入带来负面影响。

改革途径。农业改革途径中最重要的短板是规模经营。目前我国农业属于超小经营规模。世界银行有一个定义:当一个农场的规模低于2 公顷,就叫做小土地所有者,或者小土地经营者。我国的平均数字是0.6—0.7 公顷,相当于世界银行定义的小土地经营者的1/3,可以说是超小的土地经营者。近年来我国土地转包范围不断扩大,40%—50%的土地被转包过,形成一大批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场。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平均规模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就是资本报酬递减。这是制约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农业高效的重要因素。

改革条件。推进规模经营,要建立在很多条件之上,其中一条应该着力继续推进劳动力转移,才有可能推进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彻底,其核心障碍是户籍制度改革不彻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