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观点

秦晓:利率市场化进入“最后一英里”——影响、应对与政策工具发布时间: 2015-10-18

 继人行于2012年和2013年先后放宽存款利率上限、解除贷款利率下限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最后一英里”的重要阶段,即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由市场来确定资金的价格。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是净息差(NIM)因负债成本上升而收窄,从而挤压其盈利能力。这是金融改革所必须付出的成本,但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应将成本最小化作为一个约束条件。

本文预测净息差收窄的区间,并以商业银行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过渡期净利润增长为零作为约束条件,反算满足这一约束条件商业银行对净息差收窄的承受能力,进而提出商业银行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政府可以运用的政策工具。

 

一、商业银行的初始状况

假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英里”于2014年启动,三年完成,2013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盈利水平等各项财务和经营指标可视为改革的初始条件(见表1)。

表1  2013年商业银行的主要财务和经营指标


 


2013

与2012年相比

总资产

119万亿元

增长13.6%

净利润

1.4万亿元

增长14.5%

净息差

2.68%

下降7个基点

非息收入占比

21.15%

上升1.32个百分点

成本收入比

32.90%

下降0.2个百分点

资本利润率

19.17%

下降0.68个百分点

资产利润率

1.27%

下降0.01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

1%

上升0.05个百分点

一级资本充足率*

9.95%


资本充足率*

12.19%


注:*我国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原《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同时废止。因此2013年末的资本充足比率指标和2012年末不可比。

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

 

从表1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如下特征:1、资产规模仍在快速增长,但开始放缓;2、盈利能力较强,收入结构逐步改善,但仍对利息收入依赖偏重;3、资产质量尚好,但不良率有回升的趋势;4、资本充足率达标,但尚未形成充足的内生资本补充能力。以上表明,商业银行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盈利水平会受到较大影响。

 

二、改革成本最小化的约束条件

改革成本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变量,当我们聚焦于商业银行时,可以考虑将其量化。本文将这一约束条件的量化指标设置为:在未来三年的存款利率市场化过渡期内,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不低于零增长。也就是说,应避免商业银行利润出现负增长。

这一约束条件的设置是基于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

首先,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商业银行仍是信用中介的主体。2014年上半年,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在内的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为66.13%。如果银行负债成本上升过快、过高,会迫使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转嫁成本压力,造成社会融资成本的上升;在负债成本无法完全转嫁的情况下,银行亦可能会被迫收缩资产业务,导致社会信用萎缩,制约投融资活动,影响经济增长。

第二,从资本市场看,银行股在中国A股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止2013年末,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市值在A股中占比为23%,净利润占比为46%。在当前上市银行股价长期低迷的情况下,如果银行业的利润出现负增长,会大幅度拖累股指的总体表现,挫伤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并影响股市正常的融资功能及后续改革措施的展开。

第三,从银行业自身看,合理的利润增长和资本收益率是银行内生资本补充的基本条件。当前,我国的上市银行未形成应有的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在未来一段时期对外融资仍是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方式。银行的净利润若出现负增长会提高其对外融资的成本,制约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银行业是一个增长的产业,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后,其总资产、净利润的增长率亦达到两位数。银行业的净利润增长率为零,意味着其净利润增长率从2013年的14.5%骤降至零的水平并保持三年,资产和资本回报率会有更大幅度的下降。应该讲,这不应是改革的政策目标,而是改革成本的底线。 

实现改革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取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三个变量及其互动:市场、银行业和政府。其中,市场决定了银行业的竞争环境,形成均衡的净息差水平;银行业作为改革对象,需要根据改革的目标调整结构,实施应对,减小净息差收窄带来的影响;政府作为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主体,要控制改革的力度和提供政策供给,确保以最少的成本实现改革的目标。本文的讨论也将围绕这三个变量展开,即:市场会发生什么,银行业自身应做出哪些应对措施,政府在需要时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政策工具。

 

三、净息差收窄的幅度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放开存款利率后,商业银行之间对存款资源的竞争、各种竞争性产品导致存款转移,势必会推高资金价格,造成净息差收窄。因此,讨论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首先应关注的问题是: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后,商业银行净息差可能收窄的幅度。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规模和流动性、企业融资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利率市场化后的净息差水平不具国际比较性。我们以人民银行公布的2013年末商业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为基础[1],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以及其他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利率变动幅度进行情景模拟,测算银行净息差的变动。

存款利率放开后,银行体系内会有一部分活期存款沉淀下来,用于支付结算,而另一部分则会向竞争性产品转化,以追逐高利率;定期存款利率也会因市场替代产品的竞争而上升。

我们采用当前市场中已经存在的、与存款竞争的金融产品作为参照物,来模拟未来存款利率可能上升的幅度。比如,我们将一个月以内的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作为活期存款的竞争性产品,目前它与活期存款的利差大约有400个基点;一个月以上的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和协议存款可视作为定期存款的竞争性产品,这些产品与定期存款之间的利差大约有150个基点。鉴于这些市场竞争性产品的价格(利率)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视为市场的均衡价格,因此在模型中对其打了一定的折扣,并设置了基本和悲观两个情景(见表2)。

根据上述模型,我们测算的结论是:在基本情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幅度为49个基点;在悲观情景下,收窄幅度为101个基点。也就是说,存款利率放开后,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区间在49-101个基点之间。以2013年为起点,则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净息差的波动范围可能在1.67%至2.19%之间。


2  以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为基础测算净息差可能缩窄的幅度


竞争性产品

目前大致利差

(基点)

基本情景

悲观情景

活期存款

一个月内的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

400

30%的活期存款转化为竞争性产品

转化后较原利率上升280个基点,与当前竞争性产品的利差缩窄至目前水平的30%

50%的活期存款转化为竞争性产品

转化后较原利率上升320个基点,与当前竞争性产品的利差缩窄至目前水平的20%

定期存款

一个月以上的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和协议存款

150

所有定期存款均向竞争性产品定价上浮

定期存款利率上升105个基点,与当前竞争性产品的利差缩窄至目前水平的30%

所有定期存款均向竞争性产品定价上浮

定期存款利率上升120个基点,与当前竞争性产品的利差缩窄至目前水平的20%

贷款

/

/

利率上升幅度为存款加权上升幅度的30%,即55个基点

利率上升幅度为存款加权上升幅度的15%,即32个基点

同业资产/负债

/

/

利率上升幅度为存款加权上升幅度的10%,即18个基点

利率上升幅度为存款加权上升幅度的10%,即21个基点

债券投资/发行

/

/

参考同业业务,即18个基点

参考同业业务,即21个基点

测算结论:

息差收窄



49个基点

101个基点

 

四、净利润零增长情景下的净息差收窄容忍度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收窄后的净息差区间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会有多大幅度的下滑。我们假设在三年改革过渡期,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速由2013年的14.5%下降至零并一直保持零的水平。其它假设条件是市场对银行业未来一段时间各项指标的主流判断,主要包括:

1、资产规模年均增长12%;

2、非息收入占比年增2个百分点;

3、成本收入比与2013年持平;

4、未来三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1.5%和1.8%;

5、拨备增速与不良贷款余额增速持平;

6、税收政策保持不变。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测算的结论是:商业银行对净息差收窄的容忍度为52个基点。也就是说,当净息差下降幅度超过52个基点时,商业银行净利润就会出现负增长。

五、银行可以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作为市场主体,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商业银行应该也必然会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利率改革带来的冲击。基于这样一个判定和预期,我们在原有的分析模型中增加了银行业自身的几项应对措施:

1、在资产端,适度增加规模,优化资产结构和贷款结构;

2、在负债端,调整存款结构,缓解资金成本压力;

3、在收入结构方面,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减少对利息收入的依赖;

4、在信用成本方面,有效控制资产质量,减少贷款拨备增量对利润的侵蚀;

5、在经营成本方面,合理控制营业费用,从内部挖掘利润增长潜力。

以上应对措施经量化后置入模型可以有效地改善商业银行对净息差收窄的容忍度(见表3)。

 


表3  商业银行应对措施和效果

应对措施

效果

提升净息差容忍度的幅度(基点)

保持合理的规模增速

将生息资产增速从12%提高到13%

4

提高非息收入增长速度

非息收入占比每年上升幅度从2%到3%

9

有效控制资产质量

未来三年的不良贷款比率从1.2%、1.5%和1.8%降为1.1%、1.3%和1.5%

11

控制成本

成本收入比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

5

合计


29

 

从表3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如能有效实施相关措施,则满足约束条件(净利润增长为零)的净息差收窄的容忍度可以提升29个基点,即从52个基点提高到81个基点。

由此表明,经过自身努力,商业银行有能力承受基本情景下的净息差收窄幅度。但是在悲观情景下,全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仍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政府可以考虑动用部分政策工具,以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六、政策组合和效果

政府可选择的政策工具中,部分属于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比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部分涉及行业金融监管政策合理化,比如放松贷存比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些属于行业性的税收政策的改革,比如营业税税率调整等(见表4)。

 

表4  政策工具及其效果

政策工具

效果

放松贷存比

提升贷款发放空间,优化生息资产结构;

减小揽存压力,有利于控制负债成本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增加高收益资产占比

下调营业税税率

直接增加银行税前利润

放松银行收费管制

提高银行非息收入占比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增强储户信心,防御系统性风险

 

从银行经营的角度看,上述政策都将直接或者间接地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从而提升银行对净息差收窄的容忍度。我们对此也以2013年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定量分析,具体测算结果请见表5。


表5  主要政策工具对提升银行净息差收窄容忍度的测算

政策工具

提升银行对净息差收窄的容忍度 (基点)

1、贷存比从75%放松到100%

73

2、存款准备金率从19%下调到15%

23

3、取消营业税(当前税率为5%)

13

由此表明,政府拥有足够的资源和政策工具可以在最悲观的情景下有效控制改革成本,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七、“后利率市场化”时期的银行前景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银行业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收窄后的净息差会稳定在市场均衡的范围内,银行规模保持适度增长,收益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质量得以改善。因此,我们对“后利率市场化”时期的中国银行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这一判定可以通过量化测算体现(见表6)。测算的假设条件未考虑银行业特殊应对措施和政府政策工具使用,即:

1、在2014-2016三年内,净息差收窄达到悲观情景的101个基点,然后在2017年稳定下来;

2、生息资产年均增速为12%;

3、非息收入占比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

4、成本收入比在2014-16年间上升,但是在2017年轻微下降;

5、未来四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1.2%、1.5%、1.8%和2.1%。


表6 对过渡期后银行净利润增速的测算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净息差

2.68%

2.34%

2.01%

1.67%

1.67%

非利息收入占比

21.15%

23.15%

25.15%

27.15%

29.15%

成本收入比

32.9%

34.7%

36.3%

38.4%

37.3%

净利润增速

14.5%

-8.9%

-15.5%

-25.7%

7.2%

 

我们的结论是:过渡期后,也就是2017年及以后的一段时期,银行净利润将恢复为高个位数的增长。


八、结论

1、 改革必然要付出成本,但是政策制定者应将改革成本最小化作为改革方案制定的一个约束条件。本文将这一约束条件设置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渡期净利润增长为零。

2、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净息差收窄。据测算,其收窄的区间为49-101个基点。

3、商业银行在净息差收窄52个基点时,净利润增速为零;如果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可以对净息差收窄的容忍度提高到81个基点,能够承受基本情景下的净息差收窄幅度。

4、在悲观情景下,政府部门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供给,以避免在改革过渡期商业银行净利润出现负增长,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5、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将回归常态,步入健康、可持续增长的轨道。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