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观点

蔡昉:怎样理解“十四五”?重点把握四个“新”发布时间: 2020-12-11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CIDEG学术委员蔡昉为《中国日报》旗下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中长期发展建议,应重点着眼四个“新”字,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目标、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

 

2020年对于中国来说极其重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主要标志包括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比2010年提高一倍,以及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指标的关键性改进。随着这一任务的完成,中国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即在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说,由此进入新发展阶段。


在新征程中,中国将面临各种挑战,皆属于发展中的困难和“成长的烦恼”。五中全会特别突出讲到的是复杂多变的发展外部环境和国内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挑战和机遇并存,只要正确应对,挑战便可以转化为机遇。

 

确立新发展目标


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及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按照惯例,人们期望全会对两个时间段提出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定量增长的预期性要求。实际上,权威部门也进行了测算,认为中国经济完全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


不过,《建议》对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这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量:第一,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不确定性和风险隐患;第二,在新发展阶段,应该更关注发展质量;第三,全会着眼于大方向和大战略,具体的部署可以在政府的规划纲要中做出。


考虑到今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和人口增长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在2021-2035年期间,人均GDP年均潜在增长率为4.81%,呈现前期较快并随时间减慢的趋势。也就是说,按照这个增长速度,预计中国实际人均GDP在2025年将达到13852美元,超过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门槛(约12000美元),2035年达到2173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三分位中间组的门槛(约23000美元)。


有诸多的因素可能使中国人均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偏离这个预测,其中最主要的不利因素是,2020年显然不能实现预期的增长率,随后一到两年也存在着不确定性。但有利的因素是,研究表明,诸多关键领域的改革可以带来改革红利,显著提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践行新发展理念


 中国经济正在加速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2012年以来的下行趋势,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这个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得到显著提升。


新发展理念包含五个方面,完整定义了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强调把经济增长的引擎从要素投入转向生产率提高;协调发展着眼于改善诸如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出口、投资和消费需求“三套车”之间等一系列平衡关系;绿色发展着眼于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挑战;开放发展表明了中国继续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决心;共享发展是对解决诸如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问题的部署。此外,全会还特别强调了统筹发展和安全。

 

构建新发展格局


五中全会提出的全新建议之一,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格局并不意味着中国既有发展导向的偏移,而是更加注重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政策之间的协调与相互促进,合理平衡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以及出口、投资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双循环”的必要性既是世界经济大环境决定的,也是中国自身发展变化所要求的。在世界经济陷入以低通胀、低利率、低增长为特征的“长期停滞”状态的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从两个方面给经济增长带来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供给侧冲击。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进入负增长,导致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改善减速、资本回报率下降,以及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生产率提高速度减慢,导致中国潜在增长能力和实际增长率下降。


其次是需求侧冲击。预计中国总人口将在2025-2030年期间达到峰值,并开始负增长。根据国际教训,这将产生投资和消费需求双双降低的倾向,加大中国实现潜在增长率的难度。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应要么有助于应对供给侧挑战,要么有助于应对需求侧挑战,或者具有双重效果。首先,深化国资国企、金融体制、教育和培训体制以及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改革,有助于提高潜在增长率,应对供给侧挑战。其次,诸如降低关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机制等政策,都有利于扩大出口、促进投资和刺激消费,是需求侧政策。第三,旨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制度改革,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和促进劳动力流动,提高潜在增长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家庭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来扩大消费。

  

世界如何从中国实施新规划和愿景中获益?


在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既可以保持世界领先的增长速度,也可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其他开放经济体和世界经济整体可以更充分地从中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中获益,国际工商界也可以获得更多机会,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世界首先将从“中国引擎”中获益。2010-2019年期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8.9%。目前中国GDP在世界占比为16.4%,即便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也会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或动力源。


其次,世界将从“中国市场”中获益。中国最终消费目前在全球占比仅为12.1%,低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但消费总额的增长率却是世界最快的。中国拥有14亿人口总规模和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将成为极为重要的全球消费者。


第三,世界将从“中国建设”中获益。各种旨在通过扬长补短,均衡区域发展水平的战略,以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将创造多个新增长极和增长点,产生大规模投资需求。


最后,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将继续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为各国投资者创造更多参与机会。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