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观点

贺克斌:实现碳中和并不轻松,关键是科技创新发布时间: 2021-10-06

近日,在服贸会举行的2021中国碳中和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CIDEG理事贺克斌深入解读了我国实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碳减排的路径选择以及可能带来的变革。“清华大学CIDEG”特将发言摘要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碳中和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作出了碳中和承诺。目前,英国、日本、墨西哥、欧盟、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法律。 


我国也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贺克斌说。


在贺克斌看来,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密切相关。“碳中和目标与空气质量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低碳能源转型对中国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起到决定性作用。”贺克斌说,据测算,碳中和情景下,能源转型对2060年中国PM2.5浓度改善的贡献可达到75%左右;在全球温控1.5度情景下这一贡献将进一步提升到80%左右。 


考虑到现阶段的国情,贺克斌指出,我国实现碳中和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是我国的高碳能源结构,2019年主要国家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50~85%,我国约为85%,但欧美国家化石能源中煤炭占比仅为3~17%,我国却高达57%;二是我国的高碳产业结构,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里,水泥、钢铁、石化这样高耗能的工业,在我们整个产业中的比例还比较高,实现碳中和,煤电二氧化碳排放要基本清零,非化石能源发电要达80%以上,低碳转型非常艰难。”贺克斌说。


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在中高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仍在推进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减碳也不是可以轻松实现的。 


此外,“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短、任务重,挑战非常大。”贺克斌直言。 


“五碳并举”攻克难关 实现碳中和


那么,我们未来该怎么逐步完成碳中和任务呢? 


贺克斌表示,我们可以通过“五碳并举”来攻克难关。“首先,资源增效减碳,达到同样的经济目标,但将能源需求降到最低,当前消费水平下,能耗每降1%,可减排1亿多吨二氧化碳;其次,能源结构降碳,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比例,我们要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只讲‘富煤’、‘缺油’、‘少气’不能全面准确表述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贺克斌指出。 


同时,我们要利用地质空间存碳,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来解决一部分二氧化碳。


“生态系统固碳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通过各种生态建设手段,增强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贺克斌说,此外,市场机制融碳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碳市场会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各类技术更合理有效地应用。 


贺克斌表示,“五碳并举”实现碳中和将带来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的重大变化,这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涉及观念重塑、价值重估和产业重构,会带来广泛影响。 


减碳控温事关人类命运。从具体路径来看,中国绿色租赁发展共同体主席张利钧认为,应坚持“3+3”的模式,即坚持集中发电端、增加新能源的消费端和固碳三端发力,统筹政府、民众和企业三方参与。 


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霍中和表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协同行动,在产业链科学创新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协同创新。


“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走向技术依赖型。”贺克斌指出。 


国际能源署(IEA)今年发布的《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路线图》指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50%目前尚未成熟。贺克斌说,这就需要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技术,与之匹配的技术等加大研发力度,形成国际竞争力。


学术活动
清华-财新论坛
学术年会
国际会议
学术沙龙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CIDEG竞赛
研究项目
产业发展
环境治理
制度变迁
研究报告
CIDEG政策研究报告
最新研究报告
历年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报告
研究团队
研究员
博士后
访问学者
成果出版
CIDEG研究论丛
CIDEG文库
服务经济译丛
服务外包与中国服务业发展丛书
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组织架构
发展历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