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观点

查道炯:全球海洋治理前景与新挑战发布时间: 2021-10-07

进入21世纪,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海洋垃圾、溢油污染、海洋酸化、过度捕捞等全球性海洋问题,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性海洋问题则通过地缘政治、贸易体系、生态环境等向全球蔓延,对全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各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教授、CIDEG学术委员査道炯,近日,接受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发起的“Talk with Blueconomy”系列对话栏目邀请,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分享对于全球海洋治理的前景、挑战等热门话题的洞察和看法。“清华大学CIDEG”特将对话内容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问:如何看待今天的全球海洋治理?对中国参与海洋治理有何建议?


査道炯: 中国目前也在积极推动国际间海洋合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不仅是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点,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思路。如今全世界的发展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 


陆上资源愈发匮乏,加之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视,海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对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范围逐渐扩大,如进行远洋捕捞、船舶运输、海洋科学研究和铺设海底电缆等海洋事务。海洋因其具有流动性和自然连通性的特性,也将全球各国连接成为“海洋命运共同体”。 


随着各国海洋事务交往愈发频繁、海洋合作和冲突的日益增长,越来越丰富的涉海国际组织和多边事务机构涌现在国际海洋舞台上。比如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多个海洋事务机构,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会议、联合国大会“海洋和海洋法决议”非正式磋商会议等;以及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重要的涉海国际组织。


问:您如何看待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海洋安全秩序? 


查道炯: 非传统安全威胁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产物,所以这也使得非传统安全威胁相较于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性以及跨国性。海洋是全球沿岸国和使用国人民的共同空间。人类因为同属于“海洋命运共同体”,所以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要更加深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在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机制,例如中国参与了以下几方面的合作: 


第一,打击海盗。主要体现是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共同起草的《亚洲打击海盗和武装抢劫船只合作协定》(ReCAAP)。ReCAAP机制为各国在打击海盗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紧密联系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有助于对海盗的打击,同时也可以保护地区海洋经济免受海盗的威胁。


第二,发展海洋渔业。海洋渔业作为海洋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缓解中国食物的供需矛盾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很重视海洋渔业的发展。海洋渔业的合作机制具体体现为中日韩所设立的共同渔区,针对具有争议的海域,通过寻找各国的共同利益的折中点去实现海洋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保护海洋环境。船舶污染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国际间的共识是船舶占海洋污染来源的比重高达35%,船用燃料普遍以高硫燃料油为主。如何能够降低燃料硫含量,如何能够使沿岸国与船东和航运企业之间就环境保护问题达成共识,如何能够推动船用发动机制造业、燃油供应业与炼油业等相关上下游升级,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问: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也是全球海洋领域的重要话题,您觉得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参与? 


查道炯: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潜在威胁的认知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及跨国企业开始认识到,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快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 


中国的“双碳”目标显示了中国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转型方面的决心。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围绕低碳、清洁能源的政策激励方面走在了全球的前列,在推动技术进步和节能低碳产品价格的下降(例如太阳能和风能设备)方面发挥了领导性作用。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双碳”转型的推进,我们在国际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将进一步提升。 


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实际上存在一系列现实与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中国参与的国际能源合作大多为对话性合作与一般性合作; 


二是中国的海外能源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是多数中国专家认为中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缺乏 “定价权”或者 “话语权”; 


四是在实施 “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政治环境复杂,涉及能源利益的政治风险与商业风险。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一方面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经济仍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这意味着中国的核心利益诉求与目前主流治理框架下各参与者(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价值取向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所引发的复杂治理问题远胜于能源问题本身。 


未来中国需要实现多元的能源安全,既要积极参与G20、IEA等国际现有的能源治理框架,并建立更多多元的合作,同时还需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能源合作,并与全球主流能源治理框架进行积极融合与合作;当然,还要加强中国国内自身的能源结构转型,不断形成中国治理经验。


问:您对于中国未来在海洋领域发展有什么建议? 


查道炯: 我觉得应当更加深入研究涉海技术的国际合作与利用。现在各个领域中都少不了前沿科学技术的支撑,在海洋领域尤其如此。为什么我们要注重科技在海洋领域中的合作与交流,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科学技术的交流可以缩小国际间海洋领域的差距,促进共同进步。各国在海洋领域是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只有共同进步才能促进海洋的全面发展,同时避免来自自然和人为的危害。地缘政治思维的影响导致国际间科技交流受到了一定限制,如果不重视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将对海洋的安全发展乃至国际间政治交往产生一定约束。 


第二,科学技术为海洋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便利。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时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加快中国对海洋的勘探,以促进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加快对于海洋新材料、海洋高端装备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