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观点

贺克斌: “双碳”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发布时间: 2022-09-06

“双碳”行动特别是碳中和已经在世界范围形成广泛影响。截至去年底,有13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提出“双碳”目标的覆盖范围,可以用三个90%来表述:覆盖全球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90%的GDP和90%的人口。所以,“双碳”是名副其实具有全球影响的重要行动。


今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提出“四个迫切需要”,阐述为什么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这“四个迫切需要”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上讲到,要把“双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同时,提到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双碳”目标下,我们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双碳”行动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各种分析汇总到一起,我们大概要完成减排100亿吨二氧化碳的任务,如何实现?大致上可以分成五个板块: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和生态系统固碳,以及市场机制融碳,这就是“五碳并举”。


第一个板块是资源增效减碳,主要集中于节能和能效提升。我国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如果我国采取各种措施达到同样的经济目标,但将能源需求降到最低,当前消费水平下,能耗每降1%,可减排1亿多吨二氧化碳。进入“双碳”时代后,从固废逐渐扩展到废水、废气、废热,四废打通、废碳打通,最终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从无废城市走向无废社会。第二个板块是能源结构降碳,就是从化石能源为主体逐渐提升到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第三个板块是地质空间存碳。即使到未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能源体系建成之后,我们仍然将保留一定比例的化石能源,以保障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等。第四个板块是生态系统固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越好,固碳增汇的作用就越大,而碳汇能力越高,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就越小。第五个板块是市场机制融碳。把新技术投入市场,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政策引导,二是市场机制。像天气预报一样去做精准的资源预报,这个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电网对于数据的判断和反应要非常快,如果我们现在是毫秒级的电网反应,未来可能是纳秒级反应,所以信息技术在赋能“双碳”进程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新型产业推进过程当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些挑战。第一个就是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国际能源署提出,全球要实现碳中和,现阶段的技术量是不够的。未来几十年,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去竞争,去抢先站到技术高地,既增加中国的竞争力,又对世界作出贡献。第二个挑战来自新能源的产业供应链,特别是关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风电的一些元素,材料供需矛盾非常明显,而且这个矛盾可能会越来越突出。还有电池技术。现阶段最依赖锂电池,但我们除了石墨之外是不占优势的,如何形成我们的循环利用,这些都是未来非常明显的挑战。第三个挑战,就是气候和环境的协同治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有减碳的国际义务,还有降污的国内需求,怎么把两个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们“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总抓手。实现这个“总抓手”,还有很多基础工作、技术工作要去做。


如果过去40多年对中国发展影响深远的四个字是“改革开放”,未来40年最关键的四个字可能就是“‘双碳’行动”。现阶段,我们人才储备是不够的,“双碳”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对我们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培养是未来“双碳”行动的关键之关键。


学术活动
清华-财新论坛
学术年会
国际会议
学术沙龙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CIDEG竞赛
研究项目
产业发展
环境治理
制度变迁
研究报告
CIDEG政策研究报告
最新研究报告
历年研究报告
专题研究报告
研究团队
研究员
博士后
访问学者
成果出版
CIDEG研究论丛
CIDEG文库
服务经济译丛
服务外包与中国服务业发展丛书
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组织架构
发展历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