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沙龙

日本PPP项目和产能过剩·僵尸企业处理经验专题讲座发布时间: 2016-03-22

【背景】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经济同时被“不足”和“过剩”所困扰。所谓“不足”,是指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中国经济增速持续缓慢下降,财政“稳增长”的压力日益增大;所谓“过剩”,是指石油、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产能过剩,价格一落千丈,大批企业沦为“僵尸”。发挥财政作用、削减过剩产能、处理僵尸企业,已经成为决定中国经济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这三个方面,日本曾经经历了同样的时期,并有着大量的成功案例和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值得今天的中国借鉴和学习。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政府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或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通过协议的形式将经营权和管理权赋予私营部门并明确权责,形成“公私合营”式合作关系的社会建设模式。PPP模式(日本称为PFI)在日本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目的在于缩小政府规模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日本的产能过剩等处理经验:1970年代全球经历过两次石油价格的大幅上升(即“石油危机”),在日本一些行业陷入了萧条,有的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基础。日本政府由通产省的主导成立了两次有关法律(1978年“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1983年“产业结构改善临时措施法”),并应对这个困难。

 

其措施主要包括;去产能的共同行为,支持企业拆掉设备,裁员的金融支援(担保等),支持企业多元化业务的措施等,被指定的行业有;电炉,铝,合纤,造船,化工,造纸等等。制定两部法律的过程也有过整体思路的变迁,即,政企一起设计的,并带着很浓的卡特尔色彩的旧办法转变到依据1978年经合组织(OECD)提出的“积极性产业调整政策(PositiveAdjustment Policy : PAP)”的新办法。PAP的宗旨主要是;是否救助陷入困境的个别企业主要看不救助时的经济社会成本是否难以接受地大,稳定就业的措施应避免导致保护低效产业,并尽量重视支援员工改行或职业训练等措施,在经济薄弱的地区应支持发展新产业及充实基础设施并支持整个地区的发展等。

 

1990年代泡沫破裂后的萧条期,日本出现了大量僵尸企业,导致了90年代后期金融体系的严重动荡。2003年,日本成立了产业再生机构,希望通过企业重组拯救僵尸企业,实现产业重振。通过银行资产价值重估(及免除部分债务)、根据“选择与集中”(能活的就活,该死的就死)的方针进行业务的重组,裁员等,处理了多数僵尸企业。该机构也为对象企业投资,后来产生了不少收益(Turn around投资)。


【主讲人介绍】


上半场:日本PPP项目经验。时间:8:30-12:00


八田达夫亚洲成长研究所所长兼国家战略特区咨询会议议员发言主题: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日本为什么在1974年的快速增长中跌落


美原融大阪商业大学综合经营系教授发言主题:PPP借鉴日本的成功与失败


赤羽贵,Anderson毛利·友常律师事务所律师。发言主题:PPP从法律框架的分析(待定)


杉田定大东京工业大学特任教授(EDGE节目)兼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发言主题:PPP最新动向以及给东亚等地区的推广策划



下半场:产能过剩及僵尸企业处理的日本经验。时间:14:00-15:00


津上俊哉津上工作室主席。发言主题:产能过剩及僵尸企业处理的日本经验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