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主题论坛 > 清华-《财经》现代政府与公共治理论坛 > 系列论坛2
论坛照片
论坛主题内容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多起基于“别在我家后院”观念的邻避运动甚至上升为冲突。所针对的项目包括垃圾焚烧处理厂、化工厂、殡仪馆等。这类项目的特点是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居民健康、社区环境、或房地产价值等,有潜在的负面影响,而项目收益则主要体现在社区之外。如何真正解决对政府和项目发起人的信任问题、避免由于知识与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风险和成本的片面化、区域局部化考量、对邻避设施的情绪化评价和对风险规避倾向等等,是值得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本次论坛以“‘邻避’困境如何突围?”为题,邀请公共部门、学术机构、事件亲历者及媒体嘉宾,专业探讨“邻避”问题的现状和理论研究。
嘉宾发言实录
  • 贾峰:“邻避”运动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升级版进程邻避运动或者最近的环境群体事件,主要造成四方面问题,如恶性复制、透支政府宝贵信用、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进程。

  • 岳忠义谈武汉两例垃圾焚烧厂违规:问题在于执法缺失为什么我们国家执法的部门,这么软弱呢?他分析,首先得看看企业背景,其中一家是生活垃圾焚烧,投资试点七亿,武汉市政府投资四分之三,北京一家集团投资四分之一,环保局是市政府的一个部门,他罚不了,这个就是为什么非得要央视曝光的原因。另外一家医疗焚烧厂来头就更大。

  • 潘洁:应研究建构机制 使无序互动纳入机制现在最值得研究的是怎么样建构机制,能够使无序的互动纳入到机制里面,使得邻避现象出现的几个问题,能够纳入到有效运作的机制里面,这可能是所有的研究需要着眼的地方,就是怎么样使得无序的互动能够最后有成果。

  • 胡象明:邻避治理模式是构建共享、信任、合作的模式利益机制不要讲太多,有很多问题需要共享,现在的补偿机制不是给钱不给钱的问题。破坏环境,就要改善环境。另外,信任的问题,主要是周边居民在认知上,降低他跟环评的差距,一个是普及科普知识,第二个信息公开。

  • 徐建华:需了解百姓怕什么 尊重他们的恐慌老百姓对于问题的认识,有一些理论认识,但是对于现实,和对国家的情况了解不足,我们需要了解老百姓真的害怕什么,在想什么,而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恐慌。

  • 彭宗超:政府做重大决策之前对邻避风险持漠视态度政府不太关注邻避风险,政府过去积累了很多经验,做什么都很顺利,所以就无所谓,可能采取漠视的态度。一旦事件形成了“邻避”冲突,或者被媒体炒作,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围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时候,政府对有关的社会稳定风险又会采取放大的感觉,从漠视,反过来发生巨大得转变。

  • 单光鼐:什邡事件不是邻避事件 是利益集团间博弈工程项目所在地周边的村民不反对此事,他们拿到的钱不少,加上企业承诺建成以后优先就业。另外,在什邡广场征集签名的时候,不断有人讲,给钱就不闹。邻避就是不让这个工程项目在此地进行,所以这件事与邻避不相关。

  • 齐晔:邻避问题根源在于发展到工业化、城镇化阶段邻避问题根源,一是现在发展到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二是现代人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权利意识的认知,跟过去远远不一样了,意识很强;还有就是政府的公信力,治理从良治,谈到透明、谈到法律、谈到效率,谈到有效性等,所以说表面上看到是利益的冲突,背后就是治理的困境,所以邻避的困境是如何提高治理能力。

  • 张伯驹:“邻避”是看到环境成本显性化以后转移他分享了一个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2009年介入的案例,上海一家皮革企业的最主要污染的生产线关闭了,但不是关停,而是搬到了辽宁阜新,张伯驹表示,“这个其实是我们后来也进入了很深的反思”。

论坛议程

14:00-14:20 致辞
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14:20-15:30 主题讨论1:“邻避”困境的现状
主持:贺 涛,《财经》杂志环科组记者
发言:
岳忠义,武汉垃圾焚烧厂事件亲历组织者
张伯驹,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贾 峰,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潘 洁,前香港环境局副局长,CIDEG访问学者
现场提问讨论

15:30-17:00 主题讨论2:关于 “邻避”理论研究
主持:薛 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发言:
单光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齐 晔,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胡象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徐建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彭宗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现场提问讨论

17:00 论坛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