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新闻

年会实录丨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智能化背景下的城市治理发布时间: 2019-04-21

4月21日下午,“首届清华-财新公共治理论坛暨2019CIDEG学术年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层报告厅成功举行。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先生出席会议并做《智能化背景下的城市治理》主题演讲。

CIDEG将原文整理如下:


我今天代表阿里来是希望把在城市治理包括交通、环保两个领域,阿里的企业实践介绍给大家。从大的方向来讲其实是一个交叉学科,基于大数据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环境治理,这个事情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范式?先讲我们面对的整个技术环境,再讲阿里在“城市大脑”里的实践,包括最近3月份在通州生态治理方面的实例。

我有十年时间在研究智慧城市,过去3年也深度参与了阿里用数据来做城市大脑。城市是我们见到的所有对象里面最复杂的。今天城市被什么塑造?一些畅销书给了我们某一个方向的启发:《第七感》讲网络如何重塑社会,以及带来的挑战;《规模》是复杂系统的研究所——圣非研究所最新院长所著,这本书有一半地方讲城市作为生长物的生长特征是什么;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60年代的作品,今天数字化能不能让大城市变暖;第四本书《未来简史》的作者是赫拉利先生, 2030年85%的工作消失对人类的挑战,反过来讲人工智能对于今天的环境治理也意味着巨大的力量;最后一个是最近出版的一本书,是由纽约市市长和哈佛教授写的《关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城市》,书里分析了纽约、芝加哥和波士顿。


阿里最近在帮助浙江省政府实现“最多跑一次”,还有杭州三年做的城市大脑,在实践上我们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过了美国,因为我们遇到的问题更多。这些命题其实是我们去解决,环保也是一样。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是技术的介质,但是更多的是在技术理念上、多边合作方式和利益机制里面做一个统盘的考虑。


上周的新闻是黑洞的世界的发现,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之后其实是从来没有证明过,但是今天能发现它得益于29岁MIT算法的博士,这个女孩用算法把全世界8个最大的望远镜拼成了一个地球直径的拼图,使得人类能够第一次“看到”黑洞的世界。今天在生物制药、蛋白质折叠,包括现在很多合成的新材料背后全部都是用算法、算例和数据来解决,所以今天的科研体系里面有一半底层是依赖数据和人工智能,这是很有意思的。城市是一个大的科研体系,要跟新一代技术做交叉。


过去10年智能手机带动了整个消费社会的发展,但是未来15-20年这一轮,科技结合人工智能与整个的科研体系和治理体系开始深入地协作。我想未来解决任何问题,尤其是数字治理、公共治理的问题,最大的红利来自于与大技术以及新理念的交叉,最大的难题可能大家能不能在这方面达成共识。


对于一个城市单元来说,“数字孪生”这个词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摩尔定律跑了50年,今天一个智能手机的算例是当年登月时候计算机的一百万倍,所以摩尔定律50年降到这个程度,计算成本、存储成本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解决新的制药、合成材料,在生产厂可以做数字化的组装,在工厂里开始做数字化的工厂,是这都是数字孪生。今天已经有条件把整个一座城市做成一个数字的对象,今天计算能力达到了这样的水准。


这周谈论的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中,有两拨人在降低人们的悲伤:有一家公司叫“刺客信条”,两年前对巴黎圣母院做了一个全景扫描,着火的屋顶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复原和重构。


任何的博物馆、稀有建筑、世界闻名遗产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让它永存:一方面可以在数字空间、游戏和未来的VR游戏里面漫游;另一方面当有物理的东西出现问题时可以回来重建。如今数字孪生的技术已经可以对物理世界达到这样级别的描述,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数据敢去触达城市以及环境这些复杂的课题。


阿里做城市大脑的出发点是基于我们认为大数据的智能可以为城市提供一个“穿透力”的治理能力。中国为什么会走在全世界的前面?因为遇到的问题最复杂。一个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当然也包括居住密度,另外一个是经济的高速发展。


如果我说数据为城市发展变成一个新能源,大家可能很容易理解,但是下面两条我觉得可以跟大家具体分享一下:


第一,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数字孪生技术基础的大的现实,微粒化的闭环的管理可以成为可能。包括刚才马主任讲的举报-执行的闭环,对于那些污染企业,这是一个微粒化的闭环。今天的数据和算例达到了可以事无巨细地去解决问题的观测和闭环。


第二,今天我们遇到的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本质上都是复杂性系统,复杂性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复杂性系统各个部分造成的问题不是由各个部分的问题的加法变成了整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它们有一些非线性的叠加。但是这种叠加在之前的任何治理和技术上都无法解决,因为无法分析各个维度之间互相关联的程度是什么。环境的问题似乎是一个维度的问题,实际却跟整个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人口素质、产业结构都有关系。所以,破解复杂性系统的非线性的关联,找到真正的原因,是今天的大数据技术给现在治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礼物。之前人类的所有技术无法用这种方式去解决复杂性系统的问题,典型的就是城市和环保。


再说一个城市和环境两个问题非常重要的背景,这里面的对象有非常强的适应性,由于它的适应性造成监管的复杂性,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所谓的穿透式治理的观念。


具体到未来的城市,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在有些城市,比如说雄安发布新的《城市发展规划》里,把数字城市那一层的同步建设写在《规划》里面。在土建,包括绿地、交通、道路这些基础设施、公共领域建筑层次之外,要同步建设一个数字层,今天的技术已经非常低成本地可以实现。所以未来数字孪生是数字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同时建的,像通州也好,雄安也好,在发展过程中预测应该怎么修路、什么地方放幼儿园、哪个地方之间的公共设施的配比是怎么样的,利用已有的城市模型,就可能提前避免所谓的道路拥堵以及造成的环保灾难。


简单来说,我们的理念是把城市大脑做成一个城市智能化治理的基础设施。在交通综合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以及环境这四个方面阿里都有一些实践,这是一个多边参与的开放体系。刚才马主任其实也讲了,环境问题可以从NGO开始,借助民众、借助监管机构、环保部、各个城市的环保局,形成一个多边互动的机制,要有一个开放系统解决这种复杂性的问题。


第一个是在交通领域,以杭州为例,把城市交通当作一个生命体,这一瞬间有多少车在途、平均速度、目前高速公路的预测、主干线拥堵的均速都可以达到。左下角可以对目前所有的违规违章都能够由人工智能发现,事件准确率是达到92%。两个车可能有刮蹭,信息在20秒之内会传给最近的骑警,他会很快到达,这是形成一个微粒化的闭环。信号灯里面分析了这一个城市里面医院、学校上下班的时间,综合给出一个人工智能的信号灯,现在95%的信号灯是由人工智能实现,包括智能指挥。对于城市这么复杂的环境,其实环保问题也一样,都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感知,指挥闭环最后执行的一个逻辑。


在建筑方面,我们注意到很多新建筑,尤其是房地产商,最关注的就是能耗。能不能对于一个新的园区实时地知道它目前每一个楼里面的灯用电是多少、空调用电是多少?现在的温度和外面,包括室内的PM2.5都是统一战线的,能够精确地去干预。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在讨论有一些项目里面,怎么让这一个园区里面公共区域的灯能够恰当地关闭,不是人走了马上就断掉,是能够不断地糅合设计,通过视觉、物联网设备和各种数据的汇聚有一个整体性,这是从能耗的角度。包括安防,即使是非常大规模的演唱会,对这些人流量的扫描、预测,右下角可以快速地分析出有多少男?多少女?他(她)们大概的流量分布情况?这都是今天用普通的摄像头基本就能解决的事情,这是对群体事件。


环保方面其实我们一直都很重视,阿里也有一个平台叫环保大脑,用多维的数据源预测水质。在闽江流域水质有了30%的提升,江苏环保厅和内蒙环保厅固废方面也是用多维数据源去反过来判断哪些人是瞒报、哪些人是漏报。数据本质上来讲,你跟你的博弈客体,就是被监管方或者污染源的区别在于你这边有全量的数据,对方只是单一犯罪的行为,所以他无法跟你横向比对。加上环保遇到的这种数据环境,能够为环保所用的卫星数据现在是非常低廉的,差不多100万平方公里不到10万美金,能获得接近10米精度的数据,以全球的这种遥感数据去看那些大的污染源都是非常容易的,成本非常低,可以认为接近于0。

 

关键是机制的建立,今年3月份我们在通州上线了城市大脑的生态环境版,已经把1400多路的视觉以及1100多个大气和扬尘监测的传感器全部连到城市电脑里,并且打通了住建、城管委、环保局,变成一个信息平台,信息全部汇聚,能够自动报警,每十分钟把通州的整个的目前的扬沙、渣土车看一遍,通州面临快速发展和不断建设的情况,环保压力特别大。目前的技术,包括图像识别、传感器、数据算法,总的来讲技术角度已经略显过剩,更重要的问题不是缺不缺技术的问题,而是跟闭环的监管机制能够一起形成闭环。这是我们看到的整体的情况。


我们跟雄安在去年也发布了一个未来城市的实验室,主要是跟中规院。建筑规划设计未来不再是静态的,而是一下子把50年的事情都规划好。在中国快速发展里,以十年、二十年为单位的城市规划会发现经常出错。最近听说深圳还在反思新建的公园流量太小,没有多少人去,可能马上要重建,这个就是不到5年。所以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去对于3-5年就有社会变化的节奏,被技术改变的节奏形成一种融合?一开始就要把数字化的孪生的概念放到里面。这是我们已经在开始的尝试,可能也算是世界上的一个探索。


最后做一个小结,过去这10年来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可以构建一个非常低成本的数字孪生城市的可能。但是它是一层一层的,最下面可能需要一个平台,要有传感器、物联网设备、包括区块链平台,再上面会有一个城市大脑的平台,就是一个基于大数据治理的平台,再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可以表现为现在手机的App,把人都连接起来。


过去几年的探索,城市大脑从1.0,现在到2.0,逐步开始迈向3.0的时候,我们相对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在整个城市事件的精细化管理和环保领域都有一些明确的收益和进展,现在中国已经有十几个城市开始运用这样的模式去管理城市发展,以及降低环保成本,这样的方式到了马来西亚依然同样适用。今天用大数据去解决城市对象的治理,是可以达到普世性的效果。

 

小结:城市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单元,可能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才刚刚开始,大概还不到5%,还有巨大的空间,本身也带动了巨大的智能化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巨大的产业。


我们觉得今天与治理相联动的,第一,是有了数字化治理的基本的条件。第二,今天的技术在过去突飞猛进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展里面,技术甚至略嫌过剩。最后,我们如何在更有远景的共识条件下,达到从治理理念、管理方式,包括金融体系的融合。如果这些都可以实现的话,环保不是那么难的问题。就像发现黑洞用了那么多年,实际上可能由一个很年轻的算法就可以解决。

谢谢大家。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