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新闻

质性研究系列讲座之三:反身性与社会科学研究发布时间: 2018-05-27

5月26日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质性研究系列讲座——反身性与社会科学研究”第三讲在学院302会议室举行。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肖瑛进行主题分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田耕作为对谈嘉宾,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助理教授罗祎楠主持讲座。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70多名学生参加了讲座。


1527731421643038235.jpg

图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肖瑛进行主题分享


肖瑛老师分别对反身性的来源、构成,以及消极的反身性和积极的反身性及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做了详细的介绍。他指出20世纪70年代,“反身性”在西方学术文献中大规模涌现,它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生物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以“反身性”为论题的研究也在迅速增加。其中,反身性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使用非常广泛,它要求磨平社会科学和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间鸿沟等级的差别。

关于反身性涌现的原因,肖老师将其总结为对宏大、科学主义、走向诠释的三个不满。他也提出“反身性”是一个重要但又混乱的论题,难以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关于反身性与反思,“反身性”指自我循环甚至自我反驳和自我对抗,“反思”也处在这个“反身性”进程中,表现为“反思的自反”,即以一种反身性来宣告另一种反身性的无效。

肖老师认为反身性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在初级科学化阶段,科学的“无思”推动科学的“自反”从而“无意识地、隐性地、强制性地”形塑出风险社会形态。但反身性也能超越无常和惯习。它在决定我们怎样在世界中生活至关重要。当然反身性的循环内部也会有一种积极的可能性。最后肖老师强调在反身性社会中,应带回自我,清除自我,最终形成一门更好地反身性社会科学。


1527731872287083783.jpg

图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田耕发言


对谈嘉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田耕老师重申了反身性和社会科学经验研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的三个观点。首先,田老师补充了反身性和社会学田野工作的密切关系,什么是社会学的田野工作等内容。他认为客体化对象你能够有效平衡研究者对于研究自己所成长的文化环境带来的感受。其次,田老师阐述了以大数据分析,个体化研究为特点的二战之后的大转折,而大规模的研究项目进入大学已经是非常晚的时期。最后他肯定了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认为芝加哥学派的民族志或者是社区研究是大规模社会科学项目化之前最重要的学科经典。其核心为,一方面需要与具有高度批判意识社会研究区分开,另外一方面,强调科学化并非改造真正社会学的必经之路。田老师认为,这些理论对中国今天的学术和大学都具有高度的可参考性。


1527733013244079096.jpg

图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罗祎楠总结


最后主持人罗祎楠老师总结道,本次肖老师所讲的反身性以及田耕老师的解释,都深刻反映了研究者在田野工作中如何对待自己的理论和知识背景,勾连出不断反思过程中如何理解研究对象主体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也希望通过系列讲座的方式,引导大家重新思考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做田野工作最大的意义就是要重新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理论模式和框架,通过对田野调查因果探寻,重新反思中国对于当代政策的研究,探求如何从中国研究中产生具有中国问题意识的研究话题和理论框架研究的方法。  


(CIDEG整理编辑)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