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新闻

范世炜:政策议程的“间断均衡”与“制度摩擦” 发布时间: 2018-01-08

1月8日下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第151期学术沙龙暨青年学者沙龙在清华公管学院302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邀请了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范世炜担任主讲嘉宾,演讲主题为“政策议程的‘间断均衡’与‘制度摩擦’——对中国政策过程的探索性解释与实证分析”。沙龙特邀请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梅赐琪、助理教授蒙克担任点评嘉宾。CIDEG研究员赵静博士主持沙龙。


范世炜_meitu_1_meitu_1.jpg

图:中央财经大学助理教授范世炜演讲现场


演讲实录:


一、理论框架:政策过程的统计分布规律

范世炜老师首先介绍了政策过程“间断均衡”理论的理论模型和微观机制。政策变化的“间断均衡”体现在公共政策长期稳定的渐进变化伴随着偶然的剧烈变化。“制度摩擦”往往被认为是导致政策变化呈现“间断均衡”的重要诱因。在已有的研究中,“间断均衡”理论多用来检验欧美的民主制国家,呈现的规律是:欧美国家的政策过程在累积统计上符合“间断均衡”的类正态分布,且权力越分散、摩擦阻力越强的国家“间断均衡”的程度越明显。

 

二、中国的案例: “自上而下‘政策范式下的’ “间断均衡”

范世炜老师对中国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中国的政策过程也符合“间断均衡”的分布特点,但中国的峰度比西方更高,与“权力越集中、制度摩擦越较小、‘间断均衡’越不显著”的理论预期相悖。一个已经验证的假设是决策者处于信息劣势、回应性差,但该假设没有揭示出政策过程的基本微观机制。由此,范世炜老师用组织内官僚竞争等人事安排制度作为解释变量,指出威权的体制可能重构了官僚体系,更大规模、更加异质性、更加流动性的安排增大了组织内的制度摩擦,并用政府内党组制度、回避制度等予以解释说明。

范世炜老师进一步提出,既然中国的制度摩擦这么大,什么样的安排可以促进政策大幅度变化呢?范世炜老师以领导小组这一中国特色制度进行解释,并以国务院近些年来的官员任命数据库,检验了官员任期、平行领导等变量对各部委人员被吸纳入领导小组可能性的影响。

 

三、目前的发现

最后,范世炜老师对目前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在中国的政策过程案例中,“间断均衡”的统计分布及其呈现出的政策变化的动态特征仍然存在,但“间断均衡”的程度高于以往理论的预期。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官僚竞争”的政策过程特点所形成的制度摩擦,而制度摩擦则来源于中国独特的官员人事安排——官员的频繁变动增大了中国政策过程中的摩擦阻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小组”的机制设计成为克服“制度摩擦”推动政策变革的可行途径。

 

精彩点评:


梅赐琪_meitu_2_meitu_2.jpg

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梅赐琪点评现场


梅赐琪老师对范世炜老师的精彩演讲进行了肯定,认为其将民主体制下的间断均衡理论引入中国的政策过程分析有很大的学术前景,并以实证研究做了很好的“落地”的探索性工作;建议范世炜老师进一步考虑可能存在的“混淆变量”问题,以更好地评估实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蒙克_meitu_3_meitu_3.jpg

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蒙克点评现场


蒙克老师认为用政策过程理论对不同政治体制下的政府内部机制解释是一次很好的跨界尝试,且为比较政治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新内容;同时建议范世炜老师对“峰度”这一变量在不同政治体制间的解释效力开展进一步地比较分析。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