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新闻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第6期技术研讨会发布时间: 2017-10-19

2017年10月18-19日,中国低碳排放发展战略之能源系统模型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主办,并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周大地老师与姜克隽老师共同主持。研讨会汇集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多家研究单位的模型团队。在场学者围绕中国低排放发展战略主题,就各自模型的研究特征、主要结论及相关思考展开深入交流。各个团队积极对比彼此的模型假设、参数设定与结果结论,对如何借鉴学习、如何进一步展开合作纷纷提出展望,也对数据源处理、行业细分等技术问题作出讨论。


 3-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第6期技术研讨会_meitu_1.jpg

参会人员合影


上午的会议由周大地老师主持,他首先简要介绍了CEMF主题研究2的发起背景,他特别提到制定低碳发展的战略是一项长期工作,因此模型团队不仅要给出结论,也要思考如何将结论推广到政策。CEMF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入探讨、达成共识的平台。他鼓励到场的各个优秀团队利用好这样一个平台,促进了解、相互交流。

 

美国环保协会的秦虎首先代表秘书处,向与会人员展开介绍了CEMF及本期的研究主题。模型论坛的成立初衷包括建立能源模型开发团队之间的交流平台,及建立能源模型开发和政策决策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平台。本期研究主题“中国低排放发展战略”将依循这两个目标,开展为期三年的研讨计划,期间展开模型技术交流、研究方案探讨、政策建议共识的达成、研讨、政策建议的形成等一系列会议,并预期产生部分学术成果。

 

姜克隽研究员作为近几次IPCC评估报告撰写的参与者或领导作者,向大家报告了近期国际、国内在气候变化模型领域的研究方向,并进一步展示了其小组的工作进展。姜老师着重介绍了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关于全球升温1.5度的情景研究,这部分工作是国际研究热点,然而目前主要由欧盟科学家引导,我国相关研究团队还鲜有涉及。其他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还包括能源、农业与水的约束和关联,能源转型模型中具体参数的设定分析,有关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收益的闭环分析等。以上研究方向也都可以应用于中国的地区研究上。

 

清华大学的齐晔教授介绍了本团队关于空气污染防治与能源减排的研究。基于政府已经出台的有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以及各个不同模型团队给出的低碳化速率的估值,该团队使用简化的微积分模型推断出碳排放达峰时间的范围。同时齐教授也大胆猜想,因为全球的低碳化速率还在不断加速,中国目前的碳排放可能将进入一个平台期。

 

清华大学的陈文颖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MARKAL/TIMES模型的建模步骤和应用工作。MARKAL和TIMES是针对整个能源系统的优化模型,陈文颖首先向大家解释了如何通过模型合理刻画能源系统,随后还介绍了模型在能源与水资源关联研究中的应用、在IPCC情景模拟预测中的应用等。其团队模型的一个特点是在全球模型中引入了内生技术的学习,从而可以更准确的刻画区域发展。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心的刘强副研究员对其团队开发的中国长期低排放战略分析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相关模型包括了自上而下的碳排放空间分配模型,和自下而上的分行业SACC模型,后者又具体可分技术路径分析和政策评估的子模型。最后,他基于技术模型给出模型难点的几点讨论:这包括经济要素关联性的分析、能源体系的变化、能源体制改革的变化、模型所涉及的具体经济参数的设定、碳市场的影响、跨部门技术的分析等。

 

同样来自清华大学的滕飞副教授介绍了他的团队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模型研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是相对受关注较少的话题,然而经滕飞团队的测算,若不经控制,到2050年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总排放当量将达33亿吨。目前团队的模型已经在原有能源模型中,加入能源活动、农业、废弃物和工业过程领域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对不同能源减排情景的结果展开总体与分解分析,特别关注其中的协同减排效应。

 

来自中国石油大学的杨曦博士代表其团队介绍了近期对China-MAPLE模型的改进和拓展。其团队的自下而上能源模型主要与基于工艺技术层面的环境污染板块链接,可以输出常规污染物及健康效应,其主要特色在于考虑到末端治理的情景,佐证了源头减量、清洁生产的重要性。目前模型正在应用于分析INDC目标的成本有效性。

 

下午场由姜克隽老师主持。来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的傅莎博士首先分享了其团队开发的能源系统模型PECE Model的主要研究成果。模型的情景设置与参数假设考虑到新常态背景、十三五规划目标、及2摄氏度的升温范围,模型输出包括不同行业部门的减排效果与达峰时间。未来团队还将构建考虑“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模型,以及应用至政策影响评估。

 

厦门大学的姚昕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定义,以及自己的研究如何将这种设定应用在气候模型中。以科学家流动作为技术进步差异的衡量,研究结果显示,和外生技术进步相比,当达到同样的减排效果时,内生技术进步可以使用更低的排放估值,而且科学家会自动从污染部门向清洁部门转移。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克副教授分享了基于自下而上模型的中国2050低排放战略研究结果。他们的模型主要关注不同情景下的达峰时间、达峰后的排放路径、及达峰后的基础设施投资变化。基于模型结论,长期目标中最关键的驱动因素还是煤的消费;而效率和结构是减排的根本动力。模型正在考虑加强的刻画还包括中国城镇化变化、经济驱动因素等,同时需要继续校准模型参数。

 

复旦大学的钱浩祺博士代表吴立波教授团队分享了他们在动态多区CGE模型的构建,以及碳市场政策仿真模拟研究中的进展。其中重点介绍了通过全球碳流分析研究碳达峰与碳泄露的方法。团队以类Monte-Carlo模拟的方法选择碳价增长路径,以投入-产出表形式分析碳流向,最终运用全球价值链对碳流进行基于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分解。后期这一方法还将应用在后巴黎协定时代的全球碳流分析。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赵黛青研究员介绍了面向广东发展的低碳能源模型及其应用。她从实际落地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广东省两区动态CGE模型的设置背景、整体框架,并且介绍了模型在广东省碳排放总量控制分解及减排政策研究、广东碳交易机制宏观经济影响评估研究、碳减排与污染物减排的协同作用分析中的应用。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朱永彬博士代表吴静团队介绍了团队所开发的MRICES模型及模型应用。MRICES模型是全球多区域尺度的集中评估模型,吴静分别介绍了模型的建模原理、区域划分、模型结构与运力、各个模块的关键参数等。目前模型主要应用于对减排目标情景的模拟以及针对减排政策的模拟。

 

北京理工大学的余碧莹副教授介绍了北理工研究中心的一些研究工作。其中分别包括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分行业能源技术模型、基于不同家庭行为模式差异的行为技术能源环境模型、以及包含地球系统及经济系统两个模块的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她也分享到,在模型开发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参数估计、不同模型间的耦合、闭环系统的构建等都是有待攻破的难点。

 

清华大学的周胜副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GCAM模型在中国的应用情况。GCAM模型本质是IPCC主流的全球模型,高度集成经济、能源、土地利用、水资源、气候模拟等模块,并采用离散选择的技术模型。清华版GCAM模型对工业部门进行细分,特别关心高耗能产业;并对基准年数据和相关的关键年数据进行校准,优化了参数。

 

次日,参会学者继续就习总书记党的十九大中提出的发展蓝图,国际低碳研究的进展,以及中国的模型工作者下一步需要向什么方向努力,展开积极讨论。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