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关于CIDEG > CIDEG 新闻

研究 | 【“碳中和”系列之二】行业巨头纷纷发声“碳中和”,为何“种树”成团宠发布时间: 2021-02-01

“行业巨头纷纷发声“碳中和”

为何“种树”成团宠

近日,17家石油和化工企业、化工园区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京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国内能源石化电力行业巨头也纷纷发声,承诺落实相关行动,积极响应“碳中和”:

2020年11月11日,中国石油第一个碳中和林——大庆油田马鞍山碳中和林揭牌;2020年11月23日,中国石化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签订“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合作”意向书;2020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积极通过生态林助力能源低碳转型,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造林10万亩以上;2020年12月28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2021年1月15日,中海油宣布正式启动碳中和规划……

笔者梳理了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并将植树造林、林业碳汇纳入行动方案的国内能源、石化、电力企业,如表1所示。为何“种树”成了这些行业大佬承诺中备受青睐的行动方案?


表1  明确提出通过造林辅助实现碳中和的企业及其行动

表1(.png


1、“碳中和”为什么要“种树”?

在实现碳中和的众多技术领域和路径选择中,相较于BECCS在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基于森林、草地、湿地、耕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固碳增汇方案无论是进入门槛还是综合效益都更具成本收益可行性。与此同时,极端天气、冰盖消融、病毒流行等灾难在凸显气候治理紧迫性,也迫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尊重自然规律,以及依靠自然的力量应对气候风险,提升经济社会气候韧性的重要性。


面对碳中和目标下的负排放缺口、生态保护下的居民生计冲突、疫情防控下的经济复苏需求,之所以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方案和行动愈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并逐渐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题中之义和有效路径,无外乎两层原因。一是,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方案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注重自然资源整体协调管理和综合规划设计,能够释放更多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二是,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方案为整个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从而使得碳中和目标的刚性约束下,可以同时兼顾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的实现,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能源巨头们纷纷跑去“种树”!


2、林业碳汇开发的潜力与瓶颈

根据IPCC的报告,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约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约占总陆地碳库的46%,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约吸收1.83吨CO2,释放1.62吨氧气,被认为是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为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贡献斐然。根据国家林草局的统计,“十三五”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天然林保护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天然林保护资金投入达2400亿元,天然林面积净增8895万亩,蓄积量净增13.75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都在2亿吨以上,折合碳汇大约7亿到8亿吨。截至2019年,全国森林蓄积量为175.60亿立方米,已完成承诺的60亿立方米增加量的60%以上。


2020年12月25日,生态环境部部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并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在排放核查与配额清缴部分明确提出,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1单位CCER可抵消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尽管相关细则仍在制定当中,但已经明确释放了CCER项目核证减排量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政策利好,随着初始配额的不断趋紧,碳市场也将释放大量抵消缺口。可以预见的是,为了适应全国碳市场政策调整完善市场规范性暂停近四年的CCER业务重启后,酝酿多时的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重点CCER项目必将以更成熟稳健的姿态涌向市场。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管理办法”中有关抵消机制的设置,在保留灵活履约空间的同时限定了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5%的抵消上限。这样的制度安排在需要通过切实的能源结构改革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达峰期和平台期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伴随着低碳能源系统改革的基本完成以及交通系统电气化的大范围普及,深度减排的碳中和后期势必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鼓励更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的碳汇项目的开发与市场参与。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土地资源承载植被的能力有限且存在差异,作物耕种、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等刚性用地条件的限制,无形中给通过植树造林进行固碳增汇的路径设置了“天花板”,单纯依靠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定然无法弥补碳中和所需的负排放缺口。


3、挖掘自然生态系统潜能,探索更多碳汇形式


我们迫切需要了解更多林业碳汇以外的碳汇形式,挖掘更多的以自然为基础的生物碳汇潜力,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始终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行动方案在气候治理机制方面的主流化。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称,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管部门,未来生态环境部将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重点推进包括进一步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九大方面工作。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实施天然林保护、沙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护等生态环境工程,增强森林、草原、湿地、农业用地、海洋的储碳能力,促进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因此,有必要在已经积累的林业碳汇开发、运营、交易的经验基础上,掌握更多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机制,开发与之相适应匹配的减排核证方法学,同时建立起完整的市场运营模式和稳健的融资交易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领域,缓解现有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面临的资金短缺、生态与经济权衡、保护与生计冲突等现实挑战。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