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专题研讨

《环境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课题研讨会发布时间: 2021-01-07

1月6日下午,CIDEG“环境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专题研讨会在清华公管学院举行。2020年CIDEG设立了《环境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课题,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华宇冠名副教授梅赐琪担任课题负责人。本次研讨会是在该课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邀请学界专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本次会议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孟天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友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CIDEG主任陈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CIDEG主任助理赵静共同分享各自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同时邀请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马啸、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朱俊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朱旭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唐啸担任点评嘉宾,清华公管学院博士后杨越等共同参与了讨论。


梅赐琪老师介绍了项目进展,并发表了“环境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主题演讲。其研究缘于对“环境治理最难的问题是什么”和“如何评估长期治理绩效”两大问题的讨论展开。梅老师首先对“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会不会推动自下而上的(个体)环境参与”进行探讨,认为环保问责行为(好像)通过增加环保议题的显示度,激发了民众的参与;其次研究了“自下而上的环境参与对于环境治理的效果是否有影响”,认为三明治策略(Sandwich Strategy)可能是真的存在,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共同推动了环境治理行为的改善;最后表示会继续对“自下而上的环境参与的长期政策影响和长期政治影响”研究主题进行研究。


11.jpg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梅赐琪做主题发言


分主题发言

张友浪老师发表了“基层公共服务中的政民互动:理论视角、分析框架与实践展望”主题演讲。张老师的研究围绕“如何分析我国基层公共服务中政民互动的模式,当前基层政民互动的模式有哪几种,基层政民互动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等问题展开,根据基层工作⼈员是否为民解忧(“办”)和民众是否表达诉求(“诉”),将基层公共服务中的政民互动模式划分为“玩忽职守”、“无所作为”、“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四种,并对基层治理中推进“未诉先办”提出了相关建议。


12.jpg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友浪做主题发言


陈玲老师发表了“运动式治理降低环境信息公开质量?——实证依据与理论解释”主题演讲,提出了“运动式治理放大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象征性执行,降低信息质量”的研究假设,对约1000家企业抽样测量,结果表明“双向固定效应下,中央环保督察导致企业‘洗绿’行为显著增加”;企业和监管部门对“是否公开信息”比较关注而对信息质量关注不够,导致信息型政策工具的象征性执行;另外,运动式治理与信息型政策工具相结合,加强了象征性执行,强化了其负面效应。


13.jpg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CIDEG主任陈玲做主题发言


赵静老师发表了“环境规制政策的基层实践效果”主题演讲,对“政策干预可能带来的潜在负面效果”进行了探讨。以环境治理为例,赵老师提出,一方面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努力可以增强群众对政府的政治支持,但同时也可以思考,在面对异质性的群体时,即这类群体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损失更大时,是否对政治支持产生不一样的反应?通过实地考察后发现,环境政策的实施在某些条件下会影响公众信任。


14.jpg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CIDEG主任助理赵静做主题发言


孟天广老师发表了“环境治理的信息政治学——中央环保督察如何驱动公众参与”的主题演讲,分析了“督查式”问责悖论,提出了“中央督查的到来将会带来更多自下而上的参与,但督查结束后,其对公众参与的影响也随之消失”等研究假设。孟老师通过对不同省份的督查信息观察,和收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数据做自然实验分析后发现,中央督查可以实现有效动员,彰显国家能力,带来更多参与,但同时督查效应在时间、城乡和诉求类型等维度上也存在异质性。

15.jpg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天广做主题发言


嘉宾点评与交流

最后朱俊明老师就环境治理中政府行为的赋能时效、公众参与的溢出效应、线上与线下的集体行动问题;马啸老师就环境治理的领导注意力、“未诉先办”的行动机制、企业信息公布的逻辑问题;朱旭峰老师就环境督查的效用、中央和地方的信息不对称、下级的执行问题;唐啸老师就官员问责的因果关系、“诉”与民众需求的关系、运动式治理带来的数据造假问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学术活动
主题论坛
专题研讨
学术沙龙
研究活动
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成果出版
CIDEG文库
CIDEG研究论丛
CIDEG决策参考
CIDEG研究通讯
其他出版物
媒体报道
关于CIDEG
CIDEG 新闻
CIDEG 观点
CIDEG简介
CIDEG年报
联系我们